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谈博士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博士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张文修白永毅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是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它是博士学位制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博士生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政策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快经济改革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需要。根据学位条例,衡量博士生学位...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在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与分流、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的同时,深入分析延期博士生数量随之增加的深层次原因,从助力全体博士生成才的理念出发,通过调整基本修业年限、提供学业支撑、实施学业预警等措施,构建与博士生培养分流机制相对应的博士生学业预警与帮扶机制,形成了学业流程预警帮扶、专项事务预警帮扶、学业申诉预警帮扶、院系网格化预警帮扶等模式,显著提升了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总结经验开创博士生招生工作新局面徐远超,杨淑华,沈岩自1981年恢复博士生招生制度以来,至今我校共招收博士生3044人,已授予博士学位1118人。博士生招生数及学位授予数居全国第一位。据初步调查,由我校授予的博士学位获得者90%以上,已成为所在单位的...  相似文献   

4.
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博士生的招生培养现状,比较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并就博士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探索了推进博士生教育的制度创新,以及保障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生质量工程为例,介绍博士生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位标准、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流淘汰机制等,从而实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并进一步就分流淘汰机制的落实与实施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保障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课题组对华东地区某师范大学的在校博士生导师进行了文件调查。调查显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入学选拔、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等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浅谈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张万红自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学位授予体系,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南京大学在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构建弹性分流淘汰机制的做法,选择博士资格考核环节作为突破口,在实施过程中既充分给予博士生机会又严格执行制度,形成正向激励。弹性分流淘汰机制实现了通过压力传导激励博士生充分发挥潜能,促进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目的,稳妥实现了主动、被动两种分流淘汰方式,增进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效果。在对前期探索实践的思考中获得全面建设分流淘汰机制的经验,促进了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稳定发展,从小到大。符合国际水平的硕士生培养能力已经形成,并达到相应的规模。但是,对博士生培养能否立足于国内、如何立足于国内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尚认识不足,值得研究。一、可行性的依据和表现 1、学位授予体系的建立和重点学科建设是发展博士生教育的先决条件。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首先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全国情况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层次、数量和质量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截止1990年底,全国共招收硕士生25万人,博士生2万人。同时,依靠自己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博士生教育链式反应规律,提出由历史数据估算学位授予率和退出率的方法,给出以实际或预测的指导教师、招生规模为输入,推演在学规模、学位授予规模的方法。以中国为例,实现“十四五”期间指导教师、招生、在学规模和学位授予规模的综合定量分析,数据表明:新时代“稳定规模”到“稳步扩大”调控已完成;“十四五”末博士学位年度授予规模有望突破10万,从而超过NCES传统统计口径下美国学术类博士学位数。建议重点改革指导教师选聘和直博招生方式,探索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基于数理方法的规律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是关系到整个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变革的重大问题,是控制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促进博士生培养结构化的重要手段.随着三部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建立与完善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对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的研究发现,其分流淘汰机制融合嵌入在博士生培养全过程,具有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涉及组织机制、预警机制、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支撑.据此并结合我国当前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的运行现状,分别从分流理念、制度设计、缓冲预警以及善后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博士生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与高校积极响应之下,我国博士生分流历经遴选分流、分流淘汰、分流退出等形态的更迭,不断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成为高校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然而,现行以竞争与淘汰逻辑为主的单一式分流实践遮蔽了“分类培养与多元成才”的博士生分流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致使分流成效不佳,亟待从分流目标、分流主体、分流方式、分流结果及分流保障等方面加以系统优化,构建以分流目标的人本性、分流主体的交互性、分流方式的多样性、分流过程的嵌套性、分流结果的发展性为本质特征的立体式分流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分流在博士生教育改革中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波兰的博士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本文着重论述了波兰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学位制度类型;授予博士学位的程序;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博士生的招生、类型与地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分布情况以及波兰博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术型博士生的毕业、学位授予及论著发表数据,从知识产出的结果评价基础医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结果显示五年制和八年制直博生发表的论著水平更高、博士生质量更好。认为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应以直博生培养模式为主,放宽转硕时限,允许八年制直博生转硕。  相似文献   

15.
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着重提高培养质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和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至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规模、质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全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快速增长,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7.2万人,2003年达26.8万人。博士生招生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0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数为2.51万人,2003年博士生招生数已经达到4.87万人,全国在学博士生数量达13万多人,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2001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1.2万余人,2004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3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16.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作者培养博士生的实践,提出了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看法,包括如何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选拔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培养对象,慎重选择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建立正确的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严格要求、严把博士生培养质量关等.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学习年限长短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的博士生学制规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实行弹性学制、自行确定博士生修业年限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和普遍性做法;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平均学习年限已从十年前的三年半左右延长到目前的四年半左右,博士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已经普遍延长。据此,将博士生基本学制调整为4年,进而完善博士生管理规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符合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和管理的实际,是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分析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0—2019年博士学位授予20年的数据,发现美国博士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能够保障高质量,重要的措施就是坚持了4个“三分之一”基本方略。博士学位授予高校占学位授予高校总量的比例略超三分之一,有效避免所有学位授予机构开展博士生教育的冲动;极少数研究型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约占总体博士学位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保证高水平博士学位授予机构授予的学位占据主体;学术型博士数量占所有类型博士数量的三分之一,以质量标准为前提促使不同类型博士学位分类发展;非STEM领域的博士学位授予比例相对稳定在三分之一,对标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调适博士生教育学科布局。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中期。1860年耶鲁学院引进了美国第一个博士学位计划,并于1861年正式授予了美国历史上首批3个哲学博士学位。这标志着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学位制度在美国的产生。美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百多年里,伴随政治、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认为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有其独具的逻辑和目标,从其发展脉络中总结经验与规律,查找问题与不足,是鉴往知来的基础。通过梳理国外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发展历程,指出其发展历程中呈现出规模扩大,认知深化,专、学区分,模式转变及质量提升等特征,也存在命名不一致、学位内涵与定位模糊及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