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参与学科治理是现代大学治理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其参与学科治理在推动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多元整合价值。但在学科治理实践中,教师参与学科治理面临着学科发展自主性与学科管理行政化、学科治理民主性与教师权责边界模糊、学科治理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等多重矛盾的现实困境。而解决这些困境,应确立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民主参与、利益公共性和权力共享原则和范畴,构建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情—利—权—责”一体化激励机制以及完善和创新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等学科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全球公共治理潮流,适应新时代科技革新要求和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需要。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为出发点,解释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轨迹,分析梳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逻辑框架并展望学科发展和实践路径。立足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发展的现实境遇,探寻其核心价值导向,构建学科发展空间,拓宽学科建设结构层次,努力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体系,积极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特性、综合性、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进程。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不同利益治理主体价值共创和行为协同的过程,为实现“共治”“善治”的治理目标,在“放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对治理主体进行“赋能”,促进和发展其治理能力。“赋能”是动态发展的,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突出对高等教育治理主体认知和行为的改善。依据价值共创网络的分析框架,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网络环境的结构赋能、中观层面信息技术的技术赋能和微观层面治理主体的心理赋能,不同层面的赋能都有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综合发挥价值共创网络的赋能优点,可以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但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中国元素”仍有不足。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土化创造提供了依循。基于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需要在微观上为之提供合理的实践机制,而大学集群治理在价值导向、组织机制、治理主体、文化建构等各维度上集中反映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逻辑,因此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机制。这也意味着,探索实施大学集群治理是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108-115
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实现多元参与和民主管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在高校行为的市场化和高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方面对我国有一定借鉴作用。公共治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的应用,有利于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要符合国家层面和现实层面的需要,实现维持高等教育的运行秩序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6.
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蕴含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其中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强化是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博弈的结果,纯粹的自治和绝对的政府控制都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高等教育管理的理想是建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等思想对认识和改善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校治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无论是从大学的社会责任还是大学的组织特性来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研究高校治理问题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分析高校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董事会、校长、教授等角度入手提出优化我国高校治理结构的着眼点,并构建了优化后的高校治理结构图。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重塑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教师在校务治理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是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体现在大学的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权力失衡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失衡,校院、系权力分配的不合理等。笔者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目标模式,并且从大学章程的角度,构建出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要求构建现代化的政府管理机制。在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分析了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现实诉求,提出了我国政府管理改革路径,包括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管理结构;诠释"人民为本"的政府管理价值;探索多元要素参与的政府管理范式;构建"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管理体系,实现政府科学、高效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制度化精英主义重视关键少数精英作用的发挥,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进行高等教育治理的一种价值理念。从实践效果看,制度化精英主义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效能,促进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国模式的形成。同时,制度化精英主义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固化、资源配置的失衡和校际质量声誉的巨大差距。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一方面应继续坚持制度化精英主义,另一方面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融合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高等教育治理理念,发展基于市场竞争与校际合作的高等教育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校绩效管理和高等教育治理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绩效管理能够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校阳光建设,故而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所倚重。此外,共同的理论基础、价值引领、协商过程和目标导向也为高校绩效管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性。为此,应该在廓清高校绩效内涵、厘定高校绩效评价主与客体和价值主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校绩效的独特性和不同类型,科学地开展高校绩效评价,提升高校绩效管理水平,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区制治理既是推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现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学区制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困境:主体利益失衡、内源动力不足、组织保障滞后、评价监督体系不健全。为突破上述困境,新时期学区制治理应改革体制机制,探索党委领导下的学区负责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激活队伍活力;深化评价改革,构建评价新样态。  相似文献   

14.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利益主体的格局呈现多元化,政府、高等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成为追求不同利益的独立主体,致使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之间利益问题凸显,并产生了彼此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高等教育供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产生的冲突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本文论述了供求结构失衡的两个表现:其一,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变化不相协调;其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漫说大学治理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自身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办学利益主体,大学治理结构是为了回应当代大学组织呈现"冲突和多元利益"特点的治理需要,建构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组织属性和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决策权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变化为政府与高校建立具有委托代理性质的契约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空间.我国大学已迈过了前治理时期,治理问题对于我国大学已不再是一个虚幻的、空谈的命题.就大学治理结构对于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而言,它是比管理结构更具基础性的一种制度结构,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大学决策过程与社会权利主体的合理联系,实现社会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16.
在追求和谐平等的社会,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正的基础和国家核心价值的优先选择,它根植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与内涵发展的价值指向和内在要求。处在变革和转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其公平问题本身就是错综复杂、多元多样的,权益失衡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之症结,需要在改革实践中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以不断实现高等教育权益的均衡,将高等教育的公平理性"公共化"。  相似文献   

17.
协同治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可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着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总体不足等问题。就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未来需要而言,迫切需要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其关键是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民众之间的协同效应,即明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治理的资源保障;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治理的信息平台;培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协同治理的社会资本,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形成协同治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作为公共治理范式的理想类型,分别对应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控制"逻辑、"民主回应"逻辑、"绩效责任"逻辑、"法权平衡"逻辑。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国家在四种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中分别扮演行政指令的发布者、行政法治的守护者、质量的监管者、合作伙伴关系的促进者等角色。实践表明,不同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通常以"混合"模式同时出现,等级、法治、市场以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治理话语与隐喻相互交叠,因应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且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治理"的过程,其实是响应国家治国方针的重要转型策略,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它分为系统层、大学层以及基层学术组织三个方面的治理。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方式需要解决十个问题,分别是政校分开、社会问责、学校开办体制、法人治理结构、大学董事会、大学校长选取机制、学术权力、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基层学术组织、大学章程建设。最后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博弈的失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起源在于形成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冲突的实质则在于利益争夺,主要表现为对话语权的争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博弈已经出现了一方吞噬另一方的"零和博弈"的趋势,学术权力陷入了"囚徒困境"。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支点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构建和谐的权力关系模式,从而营造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