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2.
重评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驰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但与同时代产生的一批新文化人物,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相比,对胡适的研究和评价却大相径庭。鲁迅、郭沫若、茅盾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文化巨匠,有大量的论著研究他们,胡适则因“盛名之累”而迭招物议,只是由于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给他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小小一席之地。关于他的历史作用,仅肯定他不  相似文献   

3.
重评胡适     
胡适是驰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但与同时代产生的一批新文化人物,诸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相比,对胡适的研究和评价却大相径庭。鲁迅、郭沫若、茅盾被视为里程碑式的文化巨匠,有大量的论著研究他们,胡适则因“盛名之累”而迭招物议,只是由于他与新文化运动的密切关系,给他保留了最低限度的小小一席之地。关于他的历史作用,仅肯定他不过是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进行过软弱无力的斗争。然而,胡适研究在海外却长盛不衰,其研究规模之大,真可谓蔚为大观。胡适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坛上,鲁迅和郭沫若如“春兰”“秋菊”,各领风骚。两位性格、气质不同的作家却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曾学医扶桑,也曾弃医从文。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喜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少年时常随母探省,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接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这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有深刻影响;而父亲的病逝,家境的衰落,他更深切地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一个殷实的家庭,母亲成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这部诗集,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和广阔的天地。郭沫若和鲁迅、茅盾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奠定了基础,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6.
林斤澜说,建国后,沈从文的处境就非常艰难。当年鲁迅就不喜欢沈从文,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中年时改变了,和美国作家斯诺谈话,点名几个优秀作家时,提到沈从文。茅盾对沈从文的偏见,是文学观念向左。对沈从文伤害最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将沈从文  相似文献   

7.
<正> 茅盾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开创了先河。鲁迅有关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论述和实践,多为世人所熟知,郭沫若、茅盾在这方面的建树,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期待读到这方面的全面分析和评价。这里,试就茅盾的自我批评精神,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地域文化背景上审察茅盾早期的生活道路以及他文化性格形成的原因,故乡乌镇的自然、社会与人文环境对青少年茅盾的"孕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故乡环境及文化氛围对于茅盾成长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水乡古镇特有的民俗风情滋润着少年茅盾的心灵,陶冶了他的审美情趣;父辈的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了少年茅盾人生道路的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化品格;乌镇的生活积累成了茅盾日后写作时重要的创作素材。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初期的艺术功利观,表现比较复杂,因而也受到了不少的批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批评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三十年代初,鲁迅在回顾创造社初期的文学主张时,也说:“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崇拜创作……与同时上海韵文学研究会相对立。”(《上海文艺之一瞥》)直到茅盾逝世前写的回忆录中,还认为郭沫若当时有“唯美主义的观点”(《回忆录》·五)。如何评价郭沫若初期的艺术观,如何认识鲁迅、茅盾对他的批评,对于我们研究郭沫若初期的文艺思想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伤逝》和茅盾的《创遣》都可以看作是对五四运动启蒙本身和启蒙者进行双重反思的重要文本。阅读这两篇小说时需要两种不同视角。鲁迅的反思认为理性的启蒙逻辑并不等于生活的逻辑.他对启蒙者的反思集中在启蒙者对其理论的理解力、行动能力和性格缺点上。《创造》既有着茅盾对于启蒙结果的体现者——被创造者在大时代中的迷失感到的困惑,也有着对启蒙的发动者一——创造者天真、不切实际思想的批判。相对于鲁迅反思的清晰和彻底而言,茅盾的反思则带有一定的犹疑和彷徨色彩。  相似文献   

12.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与翻译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名字和鲁迅、郭沫若连在一起,被誉为我国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学的三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几十年的文学活动,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卓绝贡献。 茅盾从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主要在早期,即大约从1916年至1925年之间。这段时间他的文学活动,一是从事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文艺批评,一是研究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说:“……二十年代,我不曾写作,全力从事欧洲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15.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在文艺界召开的一次集会上,郭沫若说:“鲁迅愿意做牛,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接下去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无头苍蝇’和‘蚊子’扫除掉。”这番话生动别致,不仅表现了茅盾的崇高志向,而且表现出了茅盾谦逊(xùn)踏实、真心敬仰鲁迅的品德。而他的一生也体现了这种可贵的“牛毛”风格。“牛毛”的风格——郭沫若和茅盾二位作家的对话$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顾春艳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鲁迅最早的知音,是第一位自觉地奋起捍卫鲁迅的文学批评家。他最早认识到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鲁迅的《呐喊》《彷徨》等文学创作以高度的,然而是正确、公允、科学的评价。茅盾对鲁迅创作的评论既有宏观的整体综论,也有微观的单篇分析。他都能以十分深刻的、敏锐的目光,慧眼独识地发现鲁迅作品的思想光辉和艺术创造美,并且热情地加以肯定,从而捍卫了鲁迅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18.
六十多年前,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五四思想解放潮流,冲破封建主义的黑暗闸门,在神州大地上汹涌澎湃、奔腾向前。作为这派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支脉,新的文学潮流也破土而出,向封建文学的污泥浊水进行着猛烈冲击。推动新文学潮流前进的勇敢的弄潮儿中,有鲁迅,有郭沫若,也有茅盾。和鲁迅主要以杂文、小说创作开拓现实主义道路,郭沫若主要以诗歌、散文创作张扬浪漫主义旗帜不同,茅盾主要是以文学评论为武器,和鲁迅相呼应,大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作为一个具有进步的思想、开阔的胸襟、非凡的魄力的青年编  相似文献   

19.
三位文学巨匠的笔名鲁迅、郭沫若、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文学巨匠。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纵观其笔名,曾超过百个。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尔后凡作以此名为多,何以用此笔名,他自释有三条...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诗"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诗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诗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