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正> 老孙头是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贯穿始终的一个人物,真名叫孙永福。这个幽默风趣的车老板子,看过《暴风骤雨》的同志,大概是没有谁能忘得了的。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太深了。立波同志在《〈铁水奔流〉的创作》中也不得不承认:“读者常常只记得他,对主角赵玉林和郭全海反而淡漠了。”就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来说,老孙头无疑是一个相当生动真实的典型,是用得上“丰满”、“栩栩如生”这样一类益美之词的。对此,人们似乎是有口皆碑的。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于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行。——摘自陈毅诗《赠郭沫若同志》伟大的人永葆青春,进取心不退,创造热情不泯。即使在是他们的老年,也依然精神振奋,奋斗不息,开拓前进,“犹如一只帆船,既已解缆出航,便努力撑持到底,犹如一团星火,既已达到燃点,便尽性猛烈燎原”。郭沫若(1892—1978)就如此。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他亲历过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新中国近三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当中,建  相似文献   
3.
<正>在现代文学史上。田间是以“擂鼓诗人”而著称的。他的诗旋律急骤、紧张,在短促、跳跃而响亮的诗行中,激荡着疾风暴雨般的感情,极为强烈地把战争年代,中国人民那种激怒、忧忿、骚动的民族情绪和时代精神表达出来了,因而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你听:  相似文献   
4.
<正> 茅盾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开创了先河。鲁迅有关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论述和实践,多为世人所熟知,郭沫若、茅盾在这方面的建树,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期待读到这方面的全面分析和评价。这里,试就茅盾的自我批评精神,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罗旋精选小说集《含笑》所呈现的描写对象、人物设计及价值取向为观察点,认为作家对客家和客家人的把握是稔熟而又深刻的。无论对"山"、对"山"与"客"关系的体悟,还是对客家女子的描摩,对客家人秉性的揭示,都有其深刻、见解独到之处。客家的精魂要义一经他"聚焦"笔下,也就变得令人信服,发人深省。这些品味纯正的客家小说,处处充溢着作家铭心刻骨的客家情怀。  相似文献   
6.
<正> 绪论 在中西文化撞击下诞生的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外来影响 三、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变异 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六十年的历史过程以及分期  相似文献   
7.
鉴于“通俗文学”日益“通”向“上中下三等社会”,而理论批评界又众说纷云,本刊自这一期起,决定拿出一定的篇幅开辟“通俗文学论坛”专栏,加以讨论。这里发表伦海同志的《论小说通俗与通俗小说》,再加上后面万陆与罗岗同志的二篇,算是我们这个专栏的第一组文章。伦海同志的文章从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通俗小说”作了一种把握,并提出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欢迎赐稿就这些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其它问题进行讨论。来稿以4千字左右为好,最长不超过8千字。在高校文科学报开辟这样的专栏,国内尚无先例,恳请学界同仁大力鼎助。  相似文献   
8.
<正> 命运为刘绍棠安排了一条反常而又得天独厚的道路。这位出生在京东运河平原的“土著”儿,少年得志,十三岁就开始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到二十岁时,已经出版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运河的桨声》、《夏天》、《中秋节》、《私访记》等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作为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第一批青年作者,他是佼佼者,也是幸运儿,很早就跻身在文坛的上层。  相似文献   
9.
<正> 打倒“四人邦”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民间文学工作的复苏、发荣和迅速滋长,民间传说的搜集、整理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已经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其中,有关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说陆续整理出版,就是一个显著的成果。许多作品由于流传时间较长,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加工提炼,又经过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科学整理,洋溢着革命激情和历史气息,热烈颂扬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贺  相似文献   
10.
<正> 英国著名小说家、文艺理论家爱·摩·福斯特曾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将“情节”称为“小说的逻辑面”(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这无疑是一个精当而又新颖的说法。所谓“逻辑面”,我理解主要是强调结构关系,是侧重从作品的构成意义上来把握和分析情节。事实上,情节总是通过贯穿动作来展开作家对生活的主观评价,而贯穿动作又是依靠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结构来实现的。因此,福斯特把情节看成是小说的逻辑面,有助于把我们导向这样一种认识,即小说的事件安排、作者向读者介绍本事的方式和小说的布局是语言艺术的异常重要的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对高晓声的小说情节作一番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