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工程问题的模式一般是: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时间的倒数表示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就可求出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本文另辟蹊径,利用工作效率间的倍数关系解答“工程问题”,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对“工程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1摇有一批书,小明9天可装订3/4,小丽20天可装订5/6。小明和小丽两个人合作,几天可以装完?【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小明装订书的工作效率是小丽的34×9÷56×20=2(倍),再…  相似文献   

2.
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模式是: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把工作总量作单位“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时间的倒数表示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就可求出完成这项工程的时间。而我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按一般的解题模式外,又另辟蹊径,利用工作效率间的倍数关系解答“工程问题”。这样的目的,除了对“工程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讲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是指用“1”(或叫整体1)来表示总工作量,用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完成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工作效率。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学这类应用题的难点是:学生不能正确地找出(或求出)工作效率。其原因是学生不懂工作效率的含义;二是求“工作时间”学生只知道用除法计算、机械地套公式,不知道用哪一个工作量(或哪一部分工作量)除以谁的工作效率。我在教学中注意突破这两个难点。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例5(六年制十一册第58页)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清“工作效率”是指在一个时问单位里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并设计一系列单项练习题,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工作效率”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工程问题的一般解法是先设全工程为“1”,用工程总量除以时间,得到各自的工作效率为几分之一,再用工程总量除以工作效率,便可求出完工时间。如教材中的例题5: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解法1(即教材中的解法):设全工程为“1”,则甲队的工作效率为1/(20),乙队的  相似文献   

5.
在工程问题中,我们通常把工作总量看做“1”,把工作效率看做“几分之一”。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解工程问题常见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分不清“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例1一件工作,单独做,甲要1/5小时,乙要1/6小时。甲、乙二人合做,几小  相似文献   

6.
“工程问题”应用题是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整数应用题基本相同,仍然是工程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  相似文献   

7.
工程问题是反映“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而且把工作总量看成“1”的一类应用题。这类应用题的题目结构与解题方法,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是一类典型的应用题。  相似文献   

8.
第十一册工程问题的明显特点是工作总量和效率在题目中均不用实际数量来陈述,在列式计算时工作总量用单位“1”来表示,效率则用相当于工作总量“1”的几分之几的“率”来表示,因此显得更加抽象。学生学习这种问题时,由于受整数工程问题(即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均用具体数量表示)认知定势的影响,解题时常常出现模式比的机械套用。如:某工  相似文献   

9.
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课备得充分,就能把握教材实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工程问题的特点,只有工作时间这一类数据。它的工作效率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工作总量可以用“1”代替。但学生往往对总工作量用“1”代替的道理搞不清楚,遇到工作总量是已知时,一般不用  相似文献   

10.
教材中解答工程问题时,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把几个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分别转化为各自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中解答工程问题时,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把几个工程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用的时间分别转化为各自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工程问题是工作问题的变形,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应用题,反映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相依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是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工作时间的倒数表示工作效率。由于计算的不是具体的数量,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转化,促使思维的变通。 1.抓知识的基本点——铺垫  相似文献   

13.
【课例简析】分数“工程问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工程问题,由于工作总量在题目里没有说明,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掌握。因此在导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工作总量看作“1”,运用列表法,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进行导学。  相似文献   

14.
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习工程问题的基础。工程问题的特点是,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工程的具体数量,而是把工作总量抽象为“1”,工作效率则是以分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刘春红 《湖北教育》2023,(10):71-72
<正>分数工程问题的教学核心是帮助学生建构单位“1”的模型,用分数表达工作效率。笔者在“分数工程问题”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类比,经历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把工作效率“分数化”的抽象过程,进而发展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工程问题”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种特殊应用题,它是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的。正因为它属于特殊应用题,学生理解、掌握都有一定困难。下面就“工程问题”在数学中如何加强思路训练,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使学生深刻理解工作效率的含意。为了使学生明确理解工作效率的含意,我用下列几种形式的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题目]一项工程,如果先由甲做5小时,然后甲乙两人合做还要3小时可以完成;如果先由乙做5小时,然后两人合做还要4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人同时开工合做这项工程,需要几小时?[一般解法]解工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找到两人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来求。将题中条件转化一下可得,这项工程由甲做8小时、  相似文献   

18.
用单位“1”和工作时间分之一替代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是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也是学生灵活构建解题思路的难点所在。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应以“一题多变”的趣味范例,诱导学生灵活分析数量关系为重点,以纵横沟通的配套习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解题能力为宗旨,设计合理的复习内容,以实现“点的深化、面的拓宽、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复习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典型应用题——工程问题的数学中,工作总量常常不给具体的数量,解题时,一般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把工作效率看成几分之一,利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根据题意解答.但是单位“1”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在教学的不一定把工作总量看成“1”.如在单位时间内,甲的工作量与乙的工作量相比,可选择乙的工作量为“1”,若乙的工作量与甲相比,则可把甲的工作量看成“1”.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练习这样一道题:“一个建筑队20天完成一件工程的(5/11),再干几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多数学生按照工程问题的常规解法,由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知,先求出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所需的时间。(1—(5/11)÷((5/11)÷20)=24(天)这时有一位同学说:“先由20天完成工程的(5/11),求出完成这件工程共需多少天,然后减去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