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由德国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提出,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对各国立法和判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大致有四种学说:侵权行为说、法律行为说、法律规定说、诚实信用原则说。我国《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是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之上的先合同义务。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包括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和因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并给对方造成损害时的赔偿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应依照合同法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予以处罚,不应该抛开缔约过失责任而直接援用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缔约过失责任是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的特殊责任制度,我国早期民事立法及新合同法对此也作了一定的规定。但由于理论争议较大,缔约过失责任的实践产生了一些歧异。依据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应当是有一定要求的,包括一定的时间上和一定事项上的要求。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避免缔约过失责任在适用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缔约过失责任是为解决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由于一方当事人过失而给对方造成损失是如何解决之而提出的理论。长期以来,不少经济法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当成缔约过失,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民法中产生较晚,最早系统地提出该理论的是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它的理论基础为诚实信用原则。其构成要件有四条,即缔约当事人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有过错;缔约相对人受到信赖利益的损失;缔约过失行为与信赖利益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缔约过失责任一般适用于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商业秘密;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应注意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注意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注意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的认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1999年3月15日施行的《合同法》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确立了其独立于违约、侵权责任之外的民事责任地位。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约过程中.致害人对相对方信赖利益造成的损害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学者们有以下四种观点:侵权行为说、法律行为说、法律直接规定说、诚信原则说,其中诚信原则说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理论根据。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应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赔偿,以进一步明确损害赔偿的范围.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合同法》中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了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本文试图从缔约过失责任入手,就缔约过失责任及相关几个法律责任关系问题发表笔者的个人看法及立场。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签定合同谋求经济利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合同法》在“违约责任”的基础上又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凡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最终没有成立或者无效的,都要承担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以“诚实信用”原则为理论基础,以违反“先契约义务”且主观上有过失为构成要件,它的性质、构成要件、责任方式、赔偿范围等方面与违约责任以及其他民事侵权责任有着明显区别。尽管缔约过失责任是《合同法》的一大进步.但还需从立法角度并结合司法实践不断充实以至完善。  相似文献   

9.
论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我国颁布的《合同法》结束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法并存的格局,创设了在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体例。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主要适用合同法第42、43和58条的规定。本文将从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含义和构成要件出发,探讨合同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及其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0.
缔约过失责任与合同成立与否以及合同的效力状态并无关系。在因欺诈行为导致合同不成立或合同无效、被撤销,乃至合同成立并有效存在的情形,受欺诈方均可以要求在缔约阶段实施欺诈行为并导致其遭受损失的缔约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否认合同有效情形下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可能性,并无正当性。对于合同有效情形下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以损害赔偿为主,受欺诈方也可以请求法院调整合同价款。  相似文献   

11.
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来,其理论基础是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在缔约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的先合同义务,致使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则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然而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表现形式、性质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也不能很好地区分缔约过失责任和非缔约过失责任,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2.
依照法律经济学的合同路径分析可知,公司法信义原则实际上是合同的默示条款,无需借助法律体系,市场机制就能承担信义原则实现的绝大多数成本,这无疑是增进股东、公司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我国公司法已经明确规定了信义原则,然而支撑我国公司法信义原则得以实现的市场机制,还存在许多不甚完善之处,这严重制约着公司法信义原则的实现。当下之急就是应当积极培育支撑信义原则得以实现的市场土壤,以促使信义原则从纸上的法律条文变成社会生活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法国合同法改革的三部草案表明,在修订《法国民法典》的工作中,合同法基本原则法典化的呼声颇高。受适当限制的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强制力原则、善意原则三项原则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后的法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其中,善意原则的内涵与适用,将在法国法上得到不断的壮大发展。基本原则的法典化将为法国法官更主动地对合同进行审查与评价提供规范依据,在比较法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的民事合同的性质和劳动合同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诚信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诚信原则贯穿劳动合同法的始终,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等各阶段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诚信原则对劳动合同法的完善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无处分权而签订的合同效力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为待定,然而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下,无权处分行为的受让人却可以依法取得相关权利,从而引起了债权合意的效力未定却可以导致物权变动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在制订《合同法》过程中,未区分各个国家之间关于物权变动模式的不同而导致。应当在法律上认定无权处分签订的合同效力为有效,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7.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一方当事人过失地违反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先契约义务造成他方当事人损失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其赔偿范围包括因缔约过失行为导致相对方固有利益及(或)信赖利益的损失;对于固有利益的赔偿,应以实际损害为标准;对于信赖利益的赔偿,应当以履行利益为标准;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应坚持过失相抵原则、损益相抵原则、受害人自由选择诉权原则。  相似文献   

18.
善意取得中转让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有关善意取得的构成是否以转让合同的有效为要件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善意取得的构成以无权处分为前提,因此,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一般会影响该转让合同的效力;除无权处分之外,合同的其它效力瑕疵对善意取得也将产生影响.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转让合同效力对善意取得的影响不同.在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善意取得不应当以转让合同有效为要件,但是转让合同应当在善意取得构成后被视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法律具有在社会主体间价值共识与认同基础上的社会信用性。法律信用既是法治运行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又是社会主体应当具备的一种主观心态与文化素质。法律信用在法治系统构成中占据基础性与决定性地位。考察与把握法律的社会信用性,有助于充分认识法的运行的内在结构,养成法律权威与法律信仰的法治观念,自觉进行法治实践活动,遵循法治的基本要求,在理念层次上保障法治实效的真正实现,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诉法第12条规定“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种否定式表述只是禁止了有罪推定。而无罪推定的关键是在禁止有罪推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无罪的法律状态。我国刑诉法的修改应与国际通行表述接轨,采用“推定为无罪”或“视为无罪”等字眼准确表述、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