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当代女作家纷繁绚丽的审美文本背后,潜藏着需要集中透视阐释的审美心理。文章从女性审美心理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女性心理——女性审美心理的基石,女性意识——女性审美意识的核心,文化和社会力量——制约女性深层审美心理的关键,来构建当代女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框架。这可为女性审美活动价值的"重估"和女性文本的"细读"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唐代儒、释、道三教思想趋向融合,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这种文化思潮对唐代女性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唐代女性的审美趣味逐步发生变化,造就了唐代新的女性审美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袁虹 《黑河学院学报》2023,(10):133-135+152
唐诗作为唐朝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表达载体,是了解唐代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唐诗中女性形象一直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唐诗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审美是唐代诗词作品中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不同类别女性审美的描述,可以展示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活动等,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变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影响。如白居易、李白等,其创作的作品都有反映当时的女性审美文化。这种女性审美文化,对于后世女性审美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描写女性美丽的成语我们称之为审美成语。审美成语常常由四种方式生成:一是将女性的美丽比作大自然的花,二是将女性的美丽比作大自然的玉、冰等,三是因女性的整体美而直接赞誉女性的美丽,四是用女性身体部位的别样美来借代女性的美丽。这些审美成语透露出中国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反映了人类主观认识上的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5.
男性杂志作为专为男性而发行的刊物,是男性价值体系、审美情趣以及话语世界的集中体现,《男人装》杂志是目前我国男性杂志中的佼佼者。通过对该杂志中的封面女性形象、女性话题报道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审美歧视在男性杂志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形象被身体符号化、女性形象的片面化表达以及女性话语权缺失。审美地位的不平等是造成审美歧视存在的主要原因,女性审美观念是内化了的男性审美标准便是最明显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纷芸多姿,呈现出有剐于以往文学作品女性形象不同的风貌。变形幻化让她们突破了传统女性、普通女性人物的单一化范式,代言了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审美理想,对女性审美意蕴作了极大的开拓。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女性文学中,女作家赋予“梅”这一文学意象以丰富的内涵,表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主要从宋代女作家对“梅”的审美视角、审美追求和审美主体三个方面来观照宋代女性文学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8.
以赵飞燕为代表的汉代女性审美文化通常被称为“燕瘦”审美文化,是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女性审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仔细分析和研究“燕瘦”审美文化,我们发现,“燕瘦”审美文化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赵飞燕“纤腰轻细,举止翩然”的体态美完全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审美时尚。千百年来,“燕瘦”审美文化既为人们所认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但是,在其流行的过程中,又由于在某些时期某些人对它的过度追求,因而也曾经给女性带来了不少痛苦或灾难。  相似文献   

9.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标准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审美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母系氏族的结束,父系氏族的建立,女性由“统治者”地位逐渐沦落为男人的附属品,相对应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女性的人体美、品德美、装饰美、性情美等方面来对比观照《诗经》、《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清晰的了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女性的审美特点以及审美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成长。20世纪中国创作童话中的民间童话以两种质态存在:其一,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文本提供素材和故事原型;其二,民间童话为创作童话提供创作技巧经验。民间童话在创作童话中以隐蔽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价值呈现出来,而创作童话源于民间童话又跳出了民间童话的窠臼,通过作家文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两部童话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堪称唯美主义的典范。作者从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入手,从心、宗教、异域景象三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关于唯美主义独特的个人色彩和审美理念。其童话作品中体现出的唯美主义理念,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无不对现代审美学、童话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童话不仅契合了儿童的精神世界,也为儿童的审美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对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功能,把童话作为实施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安徒生童话丰富的文学美感与孩子们天然的感应能力相交织,构成了动人的、极富诗意的阅读景观.孩子们与安徒生童话的精神联系大致分布在如下的情感意绪上:同情意绪、欢乐意绪、成长意绪。  相似文献   

15.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的领军人物,其创作体裁之广,鲜有人及。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在戏剧、小说、童话、诗歌和文论领域都留下了惊世之作,然而真正使他轰动英国文坛的则是他的戏剧。其中以《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等4部喜剧广为人们所熟知。透过作品中所塑造的不同的女性人物形象,我们却能深刻地了解王尔德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艺术家对女性主义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本文从人物、语言、结局三方面对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夜莺与玫瑰》进行分析,以解读这位唯美主义才子在这部童话中所表达的唯美主义思想,以及他对世纪末无序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主义超脱意识。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深受民间故事艺术的影响.它的很多情节片断与中国民间故事不少类型都十分相似、相近,如孙猴出世与创世类故事,二郎神斗法、车迟国斗胜与两术士斗法模式,无底洞地涌夫人的传奇与老鼠嫁女故事等等。因此,《西游记》的情节模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它的情节场面描写的模式化、重复现象有其民间性的原因,从作品成书过程特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少儿的审美心理等因素出发,可以对此现象予以较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8.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有很多涉及到人类的真挚情感,比如爱情婚姻故事,这类故事实质是其精神皈依的再现。在此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邪恶、美好,看到人性中的不同侧面,同时也能看到藏族人民对情感的认识以及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情感故事是他们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9.
论童话的荒诞与幼儿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荒诞性”是童话在三大母题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荒诞”童话作品冲击了几十年来把童话和儿童文学当作儿童教育工具的传统模式,其新奇、热闹、滑稽、怪诞的美学特征与幼儿的审美意识相契合,体现了幼儿轻松、娱乐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0.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安房直子的童话作品除了具有幻想特征之外,更富有深厚的内在意蕴:一方面,她的作品呈现出“爱”的母题的丰富审美形态,如母爱、友爱和对生命之爱等;另一方面,其作品秉承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森林思想”,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观念.这两种意蕴使儿童在潜入各种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心灵变得温柔、坚韧、聪慧、自信与博大,成为儿童读者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养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