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从中原传入新疆的时间众说不一,新疆印刷业发展的路径也众说纷纭。梳理新疆印刷业的发展脉络,鉴古而知今,使今  相似文献   

2.
新疆印刷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尤其是“十五”后三年,新疆印刷业产业规模、工业产值、生产能力持续扩大,部分印刷企业生产技术向国内先进水平靠近,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印刷企业。截至2005年底,新疆共有印刷企业800余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72家,占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印刷术:如何西传欧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术发明后,迅速向周边国家传播,可以这样说,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播过去的,至少是在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新疆境内回纥人的印刷事业现存文献、文物证明,中国印刷术很早就经新疆传到中亚一带。1902年到...  相似文献   

4.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进步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而印刷业又成为人类精神食粮的生产工厂。我国自发明木活字、胶泥活字以来,奠定丁印刷术高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受业界关注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于2001年5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开幕式首先由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李岚清宣布大会开幕并致词。李岚清在致词中说,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已使印刷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与革命性发展,传统印刷术将借助新的科技手段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印刷业的明天也一定会更美好。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组委会主席石宗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印刷术的故乡中国召…  相似文献   

6.
九○年初夏,我们一行四人参观了古城扬州的传统印刷业。扬州本是江淮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唐朝这里就设有书肆,后又发展起刻书业。宋时金兵压境,政治南移,扬州的书肆和刻书业开始兴旺。至明、清时扬州刻书坊发展鼎盛,仅当时的刻字工匠即有千人以上。时至今日虽非昔比,但代表古城文化的传统印刷术仍保持着历史的特色。这里开设有一家广陵古籍刻印社,原系清朝官家刻书坊,至今已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但仍保留有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术,即在一块木版上雕刻而不用活字拼版。  相似文献   

7.
我1949年进入印刷行业,至今恰好60年。60年来,中国印刷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其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印刷技术由落后到奋起,再到基本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发展历程。印刷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8.
一、回顾与综述 (一)近现代书刊印刷工业的兴起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又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千百年来,通过印刷术而问世的卷帙典籍浩如烟海,使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得以保存和传世。中国自隋唐时期发明印刷术以后,出版印刷业一直很发达,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不仅传至朝鲜、越南,还东渡日本,往西,通过西亚阿拉伯国家传至欧洲。印刷术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近代  相似文献   

9.
“印刷术”一直是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毕升的故事家喻户晓。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这位中国印刷者的鼻祖又被他的后人以雕像的形式请入展场。 然而当今世界印刷业早已告别“铅与火”步入“光与电”并飞速向“数字化”发展。印刷技术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印制设备的比拚,而中国在这方面与先进国家有五十年差距。这使得展会上的“毕升”看上去有些黯然神伤。 印制设备的落后并不防碍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印刷产业市场。印刷界人士介绍,中国近二十年印刷行业快速发展,在“九五”计划期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二000年中国印刷业产值达一千五百亿元人民币。 中国现有纸介媒体二千多家,是十年前的两倍。每天发行总量达一亿八千六百万份,纸张消耗量每年达二百万吨。中国广告业以及包装业也迅速发展,其对印刷品的大量需求是中国印刷业得以高速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印刷协会成立于1984年。20多年来,协会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搭建平台、搞好协作、深入基层的指导原则,在加强印刷界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好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动自治区印刷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子出版》2003,(10):41-42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干百年来,它对世界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革命性影响。从最初的活字印刷,到工业革命后的铅字印刷,再到现代社会的胶印技术,以及最新的数码印刷技术,印刷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应用成本,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巨大发展。数码打样在印刷业的应用,为印刷质量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改进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印刷制版、艺术设计、广告创意、多媒体编辑等各行业的专业用户利用数码打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设计构想,在可预见的各种软件之间编辑自己想要的宣传品。印刷业,在21世纪数字化大潮中,正以积极的势态,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着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2.
2007年8月1日,由新疆印刷协会、新疆出版印刷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第十三届新疆2007全国印刷机械工业设备技术展览会在新疆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米吉提·卡德尔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说,印刷业是一个具有丰富产业内容的巨大的产业经济体系,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文化产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地引进了印刷业发达国家的一批又一批制版、印刷、装订设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此间,我国的印机事业也有了新的飞跃和长足发展,使印刷全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缩短了与印刷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我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推动印刷业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发展,讲几点意见。一、抓住战略机遇,加快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很快,已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区域性印刷产业带正在形成。其中以广东为重点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江浙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区域性印刷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重点的环渤海经济区内印刷业正在快速发展成为区域印刷中心;第二,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印刷业的步伐加快。2002年新批印刷三资企业有98家,投资总额达5亿美元,2003年又新批准84家,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第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印刷产业取得突…  相似文献   

15.
将印刷业列入上海市都市型工业规划 ,是上海市政府作出的面向21世纪的一项重大决策 ,迈向都市型工业遂成为上海印刷业的发展道路。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一些讨论。一、上海印刷业概况解放前 ,上海就是我国主要印刷工业基地。半个世纪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印刷行业的改革进步 ,上海印刷业已消除了原来在封建殖民影响下遗留的不健康因素 ,而发展成一个含报纸、书刊、包装、纸币及证券、特种印刷等完整的印刷体系 ,并有国内一流的印刷设备器材研制与生产机构和高级印制专业院校 ,为上海以至全国的印刷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现有印刷企业…  相似文献   

16.
石版印刷术是清末到民国年间流行的一种重要平版印刷术,依照制版工艺的先进程度,又可分为绘石制版与落石制版两个阶段。其中,落石制版中的照相石印术又被称为影印,是民国年间应用最为广泛的古籍出版印刷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音像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与电影、电视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又与印刷出版物并驾齐驱,从而打破影视业和印刷业垄断天下的传统格局,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播结构。我国音像出版业年产逾亿盒的录音带和60多万盒的录像带,通过我国现有的1亿多台录音机,1000多万台录像机,以及无法计数的闭路电视网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当今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音像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已日渐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在文献发展史上,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印刷的图书成为当时文献的主要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有过完整的技术演进路线,从早期的技术准备到雕版印刷的发明,从泥活字印刷到金属活字印刷,印刷术的技术创新过程体现出信息批量复制的传播特征。本文从印刷术发展的传播视角,依次考察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技术演进,通过对比谷登堡印刷机的技术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尝试解决东西方对印刷术起源问题的偏见,着力阐释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历史价值,探索传播学研究印刷术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古代广东地处南疆僻壤,远离中原,但其历史文化与中原密不可分.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两种,它们是中国古代图书产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文章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广东先民记载事物及其在生活劳动过程中雕刻印刷意识行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揭示史前广东雕刻印刷的历史文物、广东地区雕版印刷历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中原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电子出版》2002,(9):28-31
深圳印刷企业只占全国的0.8%,但产值达到全国的20%,并印刷了国内60%以上的高档出版物。深圳印刷业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揭开深圳印刷业崛起之谜 从特区成立之初一家手工作坊式印刷厂发展至今,深圳印刷业无论在印刷质量、经营管理、设计工艺,还是产业规模、配套服务,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