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起步较早、政府高度重视,但总体发展不均衡,而且政府、企业、行业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建议是:政府应加快构建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要明确目标,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提高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深入比较中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对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将起到一个借鉴和推进作用。文章剖析了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动体系。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目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进行了研究,充分挖掘地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和企业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产学研开展较晚,社会环境对产学研合作支持不到位等,产学研合作还是存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经费不足,产学研合作政策不力等问题。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15所高校的实践,对我国高校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高校产学研合作已初具规模,采取成立学校董事会、合作双方互聘兼职教授和技术顾问等方式,依托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硕士,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高校的科研能力;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存在合作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合作队伍不稳定、企业获利不多,缺少参与原动力等问题,并提出了健全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培育龙头企业或集团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区域经济、科技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针对政策缺位、动力不足、认识局限、管理滞后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企业联系、争取政府参与等策略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做的必然结果。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必须做到:成立学校发展合作委员会或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倡各校用最适宜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并不等于忽视或放松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水平还不高,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产学研合作还存在着机制性障碍,其中,利益失衡是焦点。经济利益是产学研多方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合作就难以持续。为此,针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涉及的各主要利益主体参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客观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尝试从利益激励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期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学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必须做到:成立学校发展合作委员会或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倡各校用最适宜自己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并不等于忽视或放松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1)长期以来,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热情与主动性都高于企业,而且表现为满腔热情地向企业提供生产车间和可以直接运用的技术。而企业方面则较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关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热情。(2)现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非产学研教育相比较,需要较高的教育经费和教师力量等投入,教育经费短缺已对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技术服务型、项目研发型、基地依托型和自主创业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建议在激活政府和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上下功夫,以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也能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教育封闭,教师积极性不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合作意向等问题。高校与企业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过程中,要站在国家角度及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考虑,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科学模式,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3.
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关键问题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尚未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联动机制.当前,应围绕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这一关键问题,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的联动机制,具体而言,应在政府层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保障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机制,在企业层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内在需求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政府行政功能的发挥、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主动性、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度和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等。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对深化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力求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但由于本科教育时间短,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程度、合作能力、合作方式、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查找了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面向创新型社会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向创新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针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创新型社会中政府部门、企业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创新型社会中高校科研人员、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提出政府部门要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要加强合作,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应引领原始性创新等促进创新型社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重视学生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 ,可以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素归纳为产业部门(含科研院所 )、高校、各级政府及学生 ,他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态度、参与意识 ,将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在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探讨中 ,有一种观点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即“政府的支持加产、学之间的互利互惠”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不够 ,忽视了学生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动作用 ,其最终结果是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一、学生参加…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根据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指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提出了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 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开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工作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理解不够全面;二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相对缺乏;三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路不够开阔。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全面理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热点研究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着观念落后、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投入不够、督导不到位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对策,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