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制》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的办公室,送上他们的2012年第14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好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  相似文献   

2.
今年六月下旬的一天,《民主与法治》杂志河北站的张君等人找到我办公室,送上他们的第2012年第十四期样刊,同时送上的还有一些溢美之词,说我写的稿子是XX直接编辑的,是本期的压轴戏,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为印刷品,而且占据了几个版面,又配了插图,就像看到自己走失一年的孩子突然站在面前一样喜不自禁。但客人走后,另一种滋味袭上心来,首先,我由第一作者变成了第二作者,由一个近三十年职业生涯的记者,变成了本刊的通讯员,而且使用了化名,隐姓埋名变成了"太行石"。  相似文献   

3.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5.
我是刊院学员,回顾一年多刊院的学习。收益不浅,成效显著。我是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曾写过不少稿子,但是由于没有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未掌握写作要领,投出去的稿子,都是泥牛入大海,杳无音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到一九八四年底共写稿件三十多篇,可是只被《陕西日报》采用了一篇,使自己大为灰心。就在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我看到了《陕西日报》上刊登的西北新  相似文献   

6.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7.
我初写稿时,非常勤奋,一门心思扑在稿子上,一天一篇投稿试图用自己执着的诚心和坚韧的恒心来打动编辑。半年过去了,在期盼和等待中伴随我的却仍然只是失望。我想:是报社没人还是编辑有问题?于是,我慢慢对报社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正在我四处抱怨报社时却无意听到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非常热爱新闻写作的战士,也和我一样,一天一篇稿子寄到报社去。但几个月下来,都只见退稿,未见上稿。时间长了,他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战士写的稿子,编辑压根就不看。于是他再寄稿子时留了一个心眼,把稿子的第一页跟第二页右下面用胶水粘了一个角。…  相似文献   

8.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年又过去了,仿佛刚刚写过欢迎六届新学员的稿子,现在又要写送别即将结业的六届学员的稿子了。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年的确是很短暂的。但是,我相信,只要认真学习的学员,一定会对过去的一年不感到失望。翻阅一下剪报本,采访笔记本,以及读书心得笔记等等,是会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果的。有许多学员经过努力,终于使自己多年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手搞变成了报纸上印出的文章,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也有更多的学员,是从对新闻工作一无所知的状况,逐步达到了掌握写一篇新闻基本要领的水平,为自己进入这…  相似文献   

9.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10.
刚开始在连队写稿时,我总是遮遮掩掩,生怕战友笑话自己,更怕稿子没写好让战友们看了给自己难堪。 一次我写了篇千字通讯,先后改了五六遍都不满意,就把稿子放在桌子上蹋足球去了。回来后见班里几位战友正围着看我写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我和诸多新闻爱好者一样,把《新闻知识》看做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我在业余通讯员生涯中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常常看到一些通讯员为自己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而苦脑。此时,我便把《新闻知识》借给他们看,并向他们介绍我取得成绩的“秘密”,于是,我单位的陈延同志便也订阅了今年的《新闻知识》。不久,他投出去的稿子便有了佳音。如今年春天,他给延安市广播站投稿8篇,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3.
我是湖北竹山县擂鼓公社农村通讯员,写过不少稿子,但报刊用的很少。一方面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没有抓到点子上。最近,读了《新闻战线》第九期刊登的《从农村回来的记者》一文后,很受启发。范敬宜同志那种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给新闻界的同志树立了榜样。从老范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过去总认为自己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熟  相似文献   

14.
后生的挑战     
虽确信年近而立的自己正年青,思想也不算保守,但与那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小记者们在一起,却时有危机感。一日中午,有一小记者来送稿子,临走说:“李老师,带雨具了吗?下班时要下阵雨。”其时窗外阳光灿烂,万里无云。“何以见得?”“我的电脑里装有一套气象模拟软件。12点时,我从上面看到报社东南方100公里处有片乌云,按风速和走向计算,大约5点钟到达报社上空,而且在云层抬升过程中会形成降雨。”他  相似文献   

15.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16.
灯下翻阅农民日报,看到中国农业银行、农民日报联合举办学哲学征文启事,很想一试。于是,熬夜写了《信贷抑制辩证观》,按照启事要求,写好信封,准备邮寄,后来又怕编辑收不到,利用在京工作之便,找到农民日报理论部。不巧,没见上编辑,我就把稿子放在办公桌上。总算完成了一件心事,至于稿子生命如何,自然是留给编辑判决了。原先以为,我不认识编辑,稿子不会引起重视。事实是我错了。编辑同志不但对稿子极为重视,还一次又一次地以平等的态度同我商量修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我爱好新闻写作,也爱看《新闻知识》。我觉得贵刊象是我前行道上的忠实伴侣,更是我写作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初学写作时,我一窍不通,更弄不懂什么是导语、肩题和副题。我只知道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写出来。当时,我写作热情十分高,几乎每周都要往邮筒塞几篇稿子。新闻稿寄出后,我天天盼“绿衣使者”带来佳音。我看报纸,听广播,总想在报上和广播里看到或听到自己的名字。可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稿子投出后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相似文献   

18.
我在厂宣传部工作,喜欢给报刊写点稿子,有欢乐,也有一些难言之苦。杂志顶替稿费某杂志社,约我写篇稿子。由于要得很急,所以成稿之后,我即送了去。过了几天,总编来电话说有些地方还得改动。于是,我又跑去一趟。可是眼睁睁地盼到稿子刊出后,杂志社给我寄来的却是一封感谢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20.
切忌说绝话     
前不久,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找到我,让我给她改一篇稿子;内容是一位电报投递员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不去参加吊唁,而整天骑上摩托车送电报。当然她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 我看完之后,马上担心地问:‘这个投递员出事没有?’继而我又风趣地说:‘你这篇稿子把我感动得有泪不敢流’。接着,我让她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