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张红  刘媛 《新闻爱好者》2012,(23):75-76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的传播采取了全方位的组织结构,广泛的传播受众,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多样传播渠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课题以"5W"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信息传播全球化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国际广播受众的新趋势,争夺极为稀缺的国际广播听众资源,世界主要国际电台也采取新措施,在稳定受众"量"的同时,加强"质"的效果实现,纷纷采取本土化战略,在文化、语言、节目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对象国听众的最大化贴近,国际广播进入受众本位时代。  相似文献   

3.
马春梅 《新闻窗》2014,(4):35-36
谈及党建宣传,无论报道政治理论、工作经验、先进人物,通常给人以“灌输”“说教”的感觉,这反映出媒体不遵循传播规律、不注重发挥受众的能动性,不善于运用传播技巧等弊病。那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愈加丰富、信息量急速膨胀,相应地,  相似文献   

4.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7):362-363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往正从低政治范畴向高政治范畴转变,同时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从硬权力政治或实物政治向软权力政治或文明政治过渡,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以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外交形式地位日趋重要。同时,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化交流是以改变目标国政府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为目的的,由此,传播效果理论中的劝服理论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三方面的传播技巧的论述将会对我们有效实施文化外交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移动信息传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书法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微信客户端为调研对象,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5W模式"理论重点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状况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奇 《新闻窗》2010,(2):58-58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长期的历史发展,党刊始终作为党的喉舌、重要的传播工具伴随着党的历史征程。党刊主要是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报道党的建设、党的理论、党的时代任务、政治主张和党的建设的工作方针、决策部署。党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任务不同,党刊也在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中国军人形象对外传播,需要运用全媒体技术,依托"巨媒体"和"微媒体"平台,寻求适宜于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报道形式;要在信息传播流中实现国内外受众的参与式传播,让受众参与人物发现、人物选择和人物报道环节;要注重挖掘国内外受众资源,提升我国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让国内军事明星"走出去",实现主动传播人物形象和引入外媒正面报道相结合,促使军人形象对外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郭喻楠  田宇 《兰台世界》2016,(13):22-24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以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它强调对受众的研究。在档案利用服务方面,引入"使用与满足"理论,有利于档案部门从档案用户的角度审视档案利用服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而优化档案利用服务。通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内涵揭示和特点分析,并结合档案用户的利用心理、利用行为,探索档案利用服务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组合传播,指的是在一种媒体同时使用多种传播符号,以多通道的方式同时刺激受众的多个感官,引起受众的多感官反应,从而使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效果愈加明显.但是,使用多少通道能使受众感知效果最佳,目前传播学界存在着争论."信息过剩"和"双通道编码"是其中的两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10.
程敏 《声屏世界》2016,(12):60-61
从某种意义来说,广播电视传播是以服务受众需求为第一目的,受众甚至掌握着广播电视节目的生杀大权.研究受众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分析受众在收听收视过程中有哪些思维定势效应,对于有的放矢进行广播电视品牌建设与节目研发,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党报党刊一直是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立的"理论头条"微信公众号以"让理论通俗化、大众化,让理论流行起来"为宗旨,创立之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构建理论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受众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程已成为了新环境下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从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环境、受众等几个方面分析影响凤凰微课程传播效果的因素,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更加复杂,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党刊作为党的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如何提高传播力的挑战.全国地方党刊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了传播力的全面提升.全国地方党刊社积极拥抱新媒体,充分盘活党刊自身政治资源、公信力资源、主流渠道资源,积极应对挑战,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党刊媒体融合从"党刊+网络版"的简单相加到不断拓展党刊全媒体新思路,逐步实现从非常态融合向常态融合转变,从单维度融合向全方位融合转变,从浅层次融合向深度融合转变,探索现代新媒体运用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十三五之歌》悄然走红网络。这支"洋范儿"十足的音乐动画短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短片中运用大量的符号进行内涵表现,而符号及隐喻的应用则将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予以具体化呈现。此外,短片还对政治传播进行文化包装,以"他者"视角呈现中国的政治文本,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十三五之歌》对跨文化的政治传播颇具意义。在新形势下,跨文化的政治传播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西方视频传播的理论与媒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技术分析、传播意图、受众体验、文化价值还是市场机遇上,视频传播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传播现象,网络电视、户外视屏、手机电视等移动终端等全媒体传播渠道开发,视觉时代的图像传播迅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并激发阅读热情,不但丰富了传播的多元化格局,也为创新视频媒介策略创造了机遇。西方视频媒介和报业的尝试已经取得丰富经验,并为我国视频媒介发展和开发全媒体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文试图以视频传播的理论来源为借鉴,以西方视频传播的媒介策略为内容,深入探索视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对于确定对外传播策略、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等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真正的对外传播起步较晚,也由于传播环境、传播对象的特殊性(受众与媒介主体物理距离远,传统方式的调查难以开展;受众构成的多元化;受众获得信息的多元化等),当前我国对外传播鲜有大规模的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的调查。由于难以切实衡量对外传播的效果,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对外传播才是有效的或者说有益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对外传播实务工作者。特别是当遇到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8.
肖航 《东南传播》2013,(6):16-19
针对当前海外华文报纸的现状和问题,根据跨文化传播理论和规律,本文提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华文报纸"软传播"理念和应用方法。作者认为,"软传播"是在尊重当地国受众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的基础上平等进行的族裔文化传播理念,应用"软传播"的华文报纸可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加强地方党刊传播影响力,推进党的建设的先进理念,地方党刊必须注重把握当下形势发展特征,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把握,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传统党刊传播模式进行有效改进。本文对地方党刊传播影响力的探讨,主要以《毕节试验区》为例,探讨并分析了《毕节试验区》杂志在宣传党的思想和理念方面做出的相应变革,并就当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提出有效措施,更好地实现党刊传播影响力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宏林 《军事记者》2013,(10):16-17
重大政治主题宣传,影响力大、辐射面广。据有关方面统计,重大政治主题宣传普遍占党报党刊党台要闻宣传的30%以上。去年,《前卫报》要闻版刊发的新闻稿件中,涉及重大政治主题的内容占39%。但长期以来,重大政治主题的宣传普遍存在着僵化呆板的状况,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受众不欢迎,严重影响着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