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 《新闻爱好者》2012,(10):52-53
<正>2012年6月16日晚6时37分,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举国欢腾。由于乘"神九"飞天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是河南姑娘刘洋,当天,百余家媒体的记者集聚刘洋父母在郑州的家中,采访时的竞争相当激烈。然而适逢周六,按河南媒体市场的惯例,都市报媒体周日不出报。所以,一些本地记者结束采访后便放松了身心,但此时的大河报社内,采编、广告、发行整  相似文献   

2.
金岭 《中国广播》2013,(4):95-95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湖南采访被打,民政部"忽悠"人民日报记者,以及河南兰考大火后当地对媒体的变相封锁等,又一次提醒我们思考,应该怎样理性认识媒体的社会功能,面对媒体尤其是舆论监督应该如何调整心态。  相似文献   

3.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4.
面对记者采访,个别"惹事"的单位或企业往往"文武兼施"。"文"的:动用多方面关系说情,到媒体单位公关,通过新闻主管部门向下施压甚至直接使用金钱贿赂记者;"武"的:阻挠记者采访,抢设备,打记者,扣记者……如此种种,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舆论监督新闻时,难度越来越大。笔者作为一位摄影记者,由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国新闻网"洛阳一记者采访时被打被拘禁长达8小时"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该报道称,"10月18日,洛阳一媒体记者因拍摄社会新闻被警方带上手铐、限制人身自由长达8个多小时,身上多处受伤。"随后,针对媒体"洛阳警察围殴记者,非法拘  相似文献   

6.
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记者作为媒体公信力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如何坚守职业精神,是一场考验。一、走进新闻现场,经受住"客观真实"的考验走进新闻现场,是记者的职业行为。自媒体时代,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丰富、便捷,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微信等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记者的采访大大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以致于有些记者忘掉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甚至有的记者过度依赖电  相似文献   

7.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8.
记者就金浩茶油被传致癌物质"苯并芘"超标6倍一事前往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访时,被要求填写<新闻媒体采访申请表>,然后回家等消息,等待相关处室负责人、分管局领导等层层审批.有媒体记者认为,新闻单位正常的新闻采访似乎成了向湖南省质监局申请"行政审批".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探知新闻事实、触及社会深层与底层、并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形式,也是显性采访的有益补充。对隐性采访的议论和评判颇多,有的赞之曰"记录真实的最佳法宝",有的贬之曰"不知死活的胡作非为"。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如何对记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防止他们假借隐性采访之名,行新闻造假之实?媒体监督机关如何严格把关,建立隐性采访的防假机制?这些问题是理论界亟需探讨的。本文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入手,探讨记者隐性采访时的职业底线、遵循准则、操作方法,以及媒体监管机关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媒体记者的"无冕之王"身份面临挑战。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深圳广电集团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就曾问深圳商报记者,"我们记者好像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了。"其实,他的发问里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面对"扎堆"  相似文献   

11.
如果现在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肯定会遭到嘲笑。要是你在网上搜索一下"记者采访被拒",就会发现,"吃闭门羹"者不在少数。甚至时常会有记者被扣留、被殴打的事件发生,曾经居于强势地位的媒体,如今恐怕只能承认自己是"弱者"了。前些日子,一场大火,让河南兰考一家民办收养所的7名孤儿和弃婴殒命。社会救助以及孤儿收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记者就此致电民政部,  相似文献   

12.
如果现在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肯定会遭到嘲笑。要是你在网上搜索一下"记者采访被拒",就会发现,"吃闭门羹"者不在少数。甚至时常会有记者被扣留、被殴打的事件发生,曾经居于强势地位的媒体,如今恐怕只能承认自己是"弱者"了。前些日子,一场大火,让河南兰考一家民办收养所的7名孤儿和弃婴殒命。社会救助以及孤儿收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记者就此致电民政部,结果打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0):73-75
<正>民生发展、法治建设始终是法治类媒体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前者是永恒的新闻主题,后者是媒体使命所在。每年全国"两会",境内外媒体云集,三千名中外记者参与报道。面对近三千名人大代表、两千多名政协委员如此庞大的采访对象,哪家媒体能在这场新闻大战中制胜?哪位记者能够捕捉到高价值的新闻?不仅考验记者的业务技能,更检验记者的采访策略。笔者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个人认为采访策略应做到"人事地"三点合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今,媒体已充分意识到隐性采访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于是鼓励记者把隐性采访运用到更多的题材当中,对隐性采访报道给予较高的酬劳,隐性采访"不得已不采用"的规则逐步被打破,成为媒体和记者自觉,主动甚至喜欢运用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在我国可谓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5.
北京2008奥运会,来自世界各国媒体的记者将涌向北京,报道奥运赛事盛况。"合法"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经过按数量注册和姓名注册两个程序,将成为奥运会的注册记者。相对于注册记者而言,还有大量非注册记者,非注册记者与注册记者相比,在采访权限和所享受的媒体服务上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6.
2月6日下午1点20分许,郑州管城区南曹乡一处沙发厂失火,消防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扑救.不过,数家媒体记者在现场报道救援进展时,遭到现场不明身份人员的阻挠和殴打,摄像机及手机等采访器材被抢走.(《河南商报》,2月7日) 一场没有人员伤亡的火灾(当地公安分局介绍),却因为不明身份人员现场殴打记者阻挠采访而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全国两会开幕第一天,人民大会堂采访队伍中一位帅小伙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员、媒体记者及工作人员的眼球.他身着印有"打造手机媒体国家队"的黑色帽衫,与其它媒体记者一道"堵"代表、"截"委员、"抢"提问.这个小伙子是人民日报手机报专门派出的上会记者.  相似文献   

18.
贾岳  储靖农 《今传媒》2007,(7):60-60
近日,好多读者可能注意到,在侯耀文去世的报道中,王朔好像又一下子成了主角,他的一连串"骂"成了媒体最吸引眼球的"卖点".无风不起浪,是一些媒体有关侯耀文是被王朔气死的采访和报道激怒了他,先是骂记者,接着骂媒体,后来更是发展到"6小时连发24篇博客,连续辱骂成都、沈阳等四个城市".7月2日,"朔骂"继续升级,陕西、河南、四川、山东等省成了他辱骂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03年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就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外国媒体和记者的工作"。①本文在针对部分驻华外国记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在中国采访时的直观感受展开梳理,重点围绕政府、学者和国内媒体等三个层面如何做好外宣  相似文献   

20.
前些年,一位香港记者在对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采访时,只因比别的记者多看了"一眼"慕绥新身上价值几万港币的"行头",并且在媒体上作了披露,由此促成司法部门揪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