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肖 《东南传播》2015,(6):51-53
自媒体时代,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应用的不断提高,自拍现象在广大网民中蔓延开来,人人都有摄像头,人人都是传播者,当自拍邂逅网络,无数个体的影像在网络上被展现,它承载着网民全新的表达内心和展示自我的方式。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下,解读网络自拍的大众心理,主要以女性为主,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们已步入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图像传播是视觉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网络自拍也作为图像传播的一部分成为流行,各种自拍照片充斥在社交网络之中。网络自拍现象的盛行有多种原因,这一现象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媒体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中的亚文化现象更加繁盛。大学生亚文化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尽管这种文化具有叛逆性和边缘性特征,但与此同时,它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一般不与主流文化形成抵触和对抗,但它仍然有可能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的各种表现,并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思想解放和传媒技术的发展,自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文章采取正反透视的写作思路,以绘画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两条路径,从自拍的发展脉络、自拍的社交展演以及自拍的文化形态、商业化表达等方面探析了自拍背后的权力转移和文化意涵。文章提出,作为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表征,自拍虽然使个体获得了巨大的个人权力和表达自由,但在消费社会,自拍同样存在被商业利益绑架、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以及个体权力被滥用的风险,需要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也是一个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拍现象盛行,通过网络自拍展现自我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新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本文通过对自拍现象的解读,探究自拍文化盛行的原因,并对其折射的形象重构,公私领域的交融,商业气息的交汇等文化内涵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6.
"友谊小船说翻就翻"是近期主流社交网络上传播极广的网络流行语,寓意是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在被各行各业的网友改编后,衍化出多个版本,骤然刷屏很多人的朋友圈。本文通过对"翻船体"的研究,揭示这个网络流行语狂欢背后各种力量的角逐,反映青年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自拍"现象进行剖析。首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自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技术革新、人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心理诉求等方面分析它出现的原因,然后从隐私暴露、色情化倾向等方面分析潜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通过不断引导来推动网络自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这一新兴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德新 《东南传播》2023,(2):98-101
网络流行语曾一度被视为青年亚文化的产物,而与主流价值相区隔。本文以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样本,从文化变迁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类型、特征、传播使用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不断演化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了从小众娱乐到大众参与、从叛逆对抗到和谐共鸣、从话语生产到文化创造、从情感压抑到情感交融的演变趋势,其变迁的主要特质便是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发挥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使网络流行语更具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透过"被××"现象分析"被时代"的话语博弈的特点,辨析其在话语权博弈层面上的价值及意义。网络"被时代"呈现出的是组织化了的公众话语权力的力量,在网络话语的发展道路上极具进步意义。本文同时指出网络"被时代"话语中的不和谐音。  相似文献   

11.
曾昕  沙垚 《当代传播》2023,(4):63-70
“饭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青年文化现象,各类粉丝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甚至战斗力,各种反转行为在网络中被不断发酵和热议。本文聚焦于饭圈行动如何由娱乐议题引发公共探讨,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其组织性力量的变化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方式。研究发现,粉丝在维护偶像的行动中不断介入公共领域,甚至借助公权力来实现行动目的,与主流文化的传统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粉丝行动已突破了娱乐文化表达的领域,具备了形成自组织的能力,有潜力形成一种社会动员的民间机制。行动过程中一方面突破娱乐话语权,以正义为名介入公共领域,建构公共意义;另一方面,其行为动因和手段并不足以支撑其名义的公共性,又导致行动过程中公共性的消解与自我反噬。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极易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生发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本文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这是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显现出的三个舆情导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文化能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高校学报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园地,其传播的内容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学报人应高举科学的大旗,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基于网络时代主流文化传播现状,文章分析了高校学报的文化传播功能,认为不断提升高校学报文化传播力,是高校学报在网络时代承担主流文化传播责任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16.
Web2.0时代“草根传播”的民粹主义倾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事件引发网民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鼓舞了网民对抗主流文化与权力话语的意识。当前,体现为好事者文化的民粹主义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成为一种网络传播潮流。本文认为,网络草根传播的民粹化导致了传播的非理性,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引发的文化政治对抗心理,而根本的心理根源则是力比多释放带来的。这种网络传播文化可能导致传媒文化的低质化。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中的这种倾向应当引起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68-72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人们对言论自由期望被很大程度上激发,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在互联网的群体传播状态中,各种意见的表达形成强大的意义空间,在相互斗争、多元博弈中推动舆论的形成。在突发舆情事件中,舆论的变化体现了传统媒体、互联网(包括手机)、个人/意见领袖的话语博弈,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微博事件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但在指向政府机构的负面性和指向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负面性与舆论效应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是公民意识觉醒的体现。微博事件中的负面表达实质上是网民对权力与资本结构化的反抗。但是,由于微博缺乏足够的公共性,这样的反抗是无力的,难以动摇深层结构,真正改变权力关系的,仍旧是现实社会各种力量的博弈和斗争。让底层人民沉没的声音被聆听,一如既往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10,(4):122-123
山寨和恶搞凭借第三媒体网络开始迅速地由下而上对当今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文化的博弈中,为了生存,山寨和恶搞不得不学会妥协。从山寨和恶搞的兴与变中,"元媒介"电视可以反观自己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英国公共广播体制产生的根源.由于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独立和反商业化理念的生成基础是英国社会本身,因此,将英国公共广播放在其产生之初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并证明它是社会各种力量在博弈中寻求均衡的结果,而这种种力量通过当时社会主要的几种意识形态反映出来,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这一分析表明,英国公共广播的形成和演变建立在各种不同主流意识形态相互渗透和相互妥协、融合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是不同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