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浚,字仲琛,号琼台,明朝大臣、学者。生于1420年,卒于1495年,广东琼州(今海南)人,自幼习儒诵书,景泰五年(1451年)中进士,成化时为国子祭酒。丘浚博才好学,“记诵淹洽,冠绝一时”,“性介持正,熟于国家典故”①,对图籍档案情有独钟。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是丘  相似文献   

2.
郑伯奇(1895—1979)原名隆谨,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人。人们都知道他是文坛名将,他还是一位创办报刊的骨干。 郑伯奇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活动。1919年与郭沫若在日本东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共同关心和探讨出版文艺刊物的事情。1921年和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在日本组成“创造社”。创办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4.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詹天佑(1861—1919)号眷诚,字达朝,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原籍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今南海市)。1872年,詹天佑赴香港考取“幼童出洋”赴美留学。到美国后,他先后在威士黑文小学、纽黑文希尔豪  相似文献   

6.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邝露(1604—1650)字湛若,号海雪,南海县人,明隆庆进士。是明末广东的杰出文人,又是晚明的壮烈死节之士。吴道镕《广东文徵》谓邝露“游吴、楚、燕、赵间,赋诗数百章,才名大起”。他的诗文,确享有盛名,备受王士禛、屈大均、沈德潜,朱彝尊名儒的称赞。《峤雅》一书是他的诗文集。本文拟就管见所及,略谈关于此书的版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伟 《编辑之友》2011,(6):121-124
我国史学界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史学界对近代史的分期存有争议,有的学者主张1840—1919为近代史阶段、1919—1949为现代史。本文从近代出版业发展的特征和连续性考虑,选取史学界的第一种分期结果)。中国近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刻书业甚为蓬勃。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私坊,刻家星罗棋布,刻书蔚然成风。广东的刻书业虽不及江浙、福建、四川等地,但刻书家不少。现将明代广东刻书家及其所刻之书辑录如下:方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社部尚书。著有《周易传义的说》、《西樵遗稿》。刻书:《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嘉靖十九年(1540)刊。(见:①、②、③、④)  相似文献   

10.
第三章现代出版事业的转化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革命出版事业的开端。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间,是中国现代出版事业中新旧力量从并存、较量到交替的时期,这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阶段(1919—1927年) “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最早的刊物是《新青年》。它1915年9月创刊(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自第二卷起改现名)即竖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开火,介绍西欧新思想、新文化,批判中国旧思想、旧道德;同时又举起文学革  相似文献   

11.
台湾《中央日报》84年1月3—4日,以《出版业的前瞻》为题,刊登了台湾出版业者与该报记者的谈话,现将其中“正中”、“三民”书局的总经理与记者的谈话摘刊如下: 蒋廉儒 (“正中书局”总经理):在新的年度出版业应朝两个方向努力。大部头书的出版,虽然有学术地位和价值,但是其售价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而且买这些书的人,甚少有耐心和时间去读,只是作为装饰品,因此若大家都争相出版大部头书,反而形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以出版袖珍型的丛书及单行本为主,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10,(6):44-44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  相似文献   

13.
三、方功惠方功惠,字柳桥,清同治、光绪间湖南巴陵(今岳阳)人,起家盐商,家财殷富,一生极喜收藏古籍。清同治光绪间在广东任太守三十余年,岁岁购书,藏书达二十余万卷,得广东潘家、伍家等名藏书家的珍秘本极多,构成了“碧琳琅馆”藏书的特色,所藏明人诗文集较多。方氏藏书室名“琳琅馆”,大部分藏书是在广东装订的。各书册首册尾均用广东佛山的东丹笺作副页,以避蠧鱼。书根以仿宋字体书写,整齐划一,极为美观大方。方功惠刻书有:《古经解汇函》、《小学汇  相似文献   

14.
中南地区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协作组,于1990年5月10—13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及其对策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湖北省高校图工委主办。中南六省(区)代表62人,携带40多篇论文参加会议。广东省有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民族学院、广东医药学院、广州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专科学校、韩山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图书馆代表及省高校图工委代表共8人带8篇论文到会。会议通过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三个影响很大的国际性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1876)、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1889—1914)、共产国际(1919—1943)。这三个国际性组织后来被分别称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三个“国际”均有自己的报刊通讯系统。了解三个“国际”的主要报刊,也就大体掌握了国际共运新闻事业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40年代发展的主要脉络。因此,有必要对三个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字佩弦,扬州人,1898—1948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在其文坛学界的同辈中,素以书卷气见称。他写下的那些有关如何读书、书店淘书的随笔和书评书话作品,披露着其内心深处凝重的书文化情结,构成了其笔墨中颇为显著的一个特色。 笔者年来在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课程的过程中还发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帝王最多的国家。”信然!有人统计,我国有帝王559人。《中国历代帝王大观》(陈华新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凡45万余字)一书共收帝王443人。队伍庞大,堪称“大观”! 本书所收帝王,上起传说时代的盘古氏,下至“末代皇帝”溥仪,均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一介绍,不论全国统一政权的帝王,或  相似文献   

18.
《书厄论十种》实际收录了历代学人记述和研究当日书厄事实的文献十四种,其中隋唐人各一篇、宋人两篇、明人四篇、近人三篇、今人三篇,基本收齐了散见在各种文集、期刊中的代表性文献,并附刊有三篇与此有关系的资料。所谓“书厄”,是指历史中国社会书籍不断散佚毁失的事象。对于书籍散佚毁失的聚散事实,汉代即有人注意及之;但直到隋代,当时负责典掌国家秘籍的牛弘(544—610年)方对其作了系统的历史总结。午氏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书厄”,并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五厄论”。此后,书厄论的思想不  相似文献   

19.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出版(公元581——960年)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书籍及装帧三、五代书籍的搜集、整理和收藏五代十国时期,对书籍的搜集、整理和收藏工作比较重视的是后唐、后汉、后周和南唐。后唐庄宗同光年间(923—925年),政府征募民间藏书,规定献书三百卷的授以官衔。后汉乾佑中(隐帝948—950年),礼部郎司徒调上书请开献书之路,凡以三馆亡书来献者,“计其卷帙,赐之金帛。数多者,授以官秩”。后周世宗(954—959年)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再次征募书籍,对献书者悉加优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论坛》2007,27(6):F0002-F0002,I0001,I0002
2007年10月11—15日,“闽粤港图书馆学(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世纪桃源宾馆隆重召开。年会入选学术论文137篇,其中广东90篇、福建41篇、香港6篇;与会者157人,其中广东82人、福建62人、香港13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