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针对中长跑运动项目特点和业余青少年训练的现状,从运动员的营养需求和运动训练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营养补充与运动训练实际需要、运动员自身的需求的关系,为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际训练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好队伍的训练监控,指导运动员合理营养膳食和积极恢复。并结合营养补给的情况以此来指导教练员科学训练,同时结合运动训练安排来合理安排营养补充的时间,以保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状态,能较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的负荷量。  相似文献   

2.
1.中长跑训练要以"速度耐力"为核心当前田径竞赛水平越来越高,中长跑的趋势是向着速度耐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努力提高中长跑项目水平,就必须要提高田径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几年来我的指导思想是业余田径队运动员的基础训练,要在发展一般耐力的基础上,以"速度耐力"为核心,并在训练中不断地摸索发展业余田径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女子运动员陈云中长跑训练的个案分析,对比分析高校中长跑训练和专业队中长跑训练的差异性,为提高中长跑运动员从专业队转化为业余训练提供借鉴。研究表明,陈云专业队阶段转为业余训练阶段在训练任务、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教练员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变海拔高度,运用不同海拔渐进复合的持续训练、对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的变化、运动员营养补剂的补充,探讨提高男子中长跑运动能力的训练模式。结果发现:高原刺激能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补血的铁剂配合优质蛋白的适当使用可以维持运动员在训练期的血色素水平;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现代世界中长跑运动员成绩进步神速的原因一是科学选材,二是科学训练。选材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人材的培养。广西的中长跑水平与全国大部分省、市相比是较为落后。原因有三:一是中长跑项目在广西各地、市的业余体校开展不普及,参加中长跑训练的教练员、运动员相对较少;二是各地业余体校与专业队(广西体校、广西体工队)的训练机制衔接不好;三是选材和训练方法停留在过去的主观经验上。本文就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方法进行探讨。选材工作的科学性很强,方法也多样化,根据中长跑这一项目的训练要求和特点,在实际选材…  相似文献   

6.
咖啡因作为一种功能增进营养补剂,广泛应用于耐力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中。通过系统梳理探讨摄入咖啡因对耐力运动员计时赛、恒定负荷运动和递增负荷运动至力竭3种类型运动表现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咖啡因对耐力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优化营养补剂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自行车、中长跑及赛艇等耐力运动员多以胶囊形式摄入低中高剂量咖啡因(3~9 mg/kg)来提高耐力运动表现,但对于不同类型运动表现的有效剂量及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另外,咖啡因与其他营养补剂混合摄入的效果以及咖啡因不同摄入方式、性别差异、基因组别、安慰剂效应等对其功能增进效果的影响是咖啡因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长跑运动是属于极限条件下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在现代运动训练方法中,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是运动员取得成绩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理论,结合训练实践,分析有关专家对中长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对中长跑训练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中长跑的专项力量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和素材。  相似文献   

8.
中长跑运动形式与训练方法相对单一,而且只有在超大运动量的刺激下才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枯燥的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为此从实践训练中的方法运用方面对中长跑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兴趣进行一些理论阐述,为从事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员与教练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长跑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访问,采用文献资料、观察、分析等方法,提出在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阶段,必须抓好全面运动素质的训练,关键必须抓好力量素质并提出了一些训练方法。现阶段我国对中长跑的训练方法研究不少,主要是从发展专项能力、提高速度耐力以及改进心肺功能训练方法介绍较多,如何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方面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1)提高青少年业余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2)中长跑运动疲劳的教育学恢复方法两个方面对青少年业余中长跑训练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教练员不断的改进中长跑的训练方法,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来提高成绩。一名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成才,短则需要4~6年,长则需要十几年,周期很长。因此,在中小学业余训练中需要教练员发现苗子,并加以培养。训练过程不但要有长期多年的设想与打算,还要有严密、科学的计划和方法,为运动员长远的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广西柳州市业余蹼泳队在夏季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的实效性,本文通过文献法、数理分析法以及实验法对广西柳州市业余蹼泳队在夏季训练中加入力量训练的实效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在一个周期内经过科学的、水陆结合的力量训练后,运动成绩的提升幅度要比夏季训练中不加入力量训练的运动成绩提升幅度大,建议教练员在安排夏季训练计划时,重视运用陆上专项力量训练和水下专项力量训练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随着现代中长跑运动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模式的训练方法不断更新,中长跑运动员循环训练的理论已被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采用。循环训练是与中长跑专项代谢特点相匹配的一种身体训练方法,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以及对河北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队运动员的跟踪试验后,发现循环训练法与中长跑专项的有机结合,对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对文献资料和试验的基础上,阐述循环训练的编组原则、注重的问题、遵循的规律等以及对运动员心理的良性影响和循环训练对保持受伤运动员内脏机能能力,促进运动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今,对中长跑的训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家在实践中正在探索一种容易见效的训练方法。可是实践证明,世界冠军或创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并不见得适合每个人。因此,要提高中长跑的训练水平,就必须去探索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已为科学和实践所证明了的训练方法,并结合个人特点,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成功。一、掌握合理的技术、把握核心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5.
范兆东 《精武》2012,(12):14-14,52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和训练专家的调查和访谈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本人从事多年业余训练的积累的经验,并结合业余体校运动员选材、训练评估以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建立并形成一套较为适合业余中长跑运动受体能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以期为今后的运动训练和运动员体能评定提高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员体能恢复的营养学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练后疲劳的及时恢复是篮球训练的重要环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篮球运动的特点结合运动营养补剂的研究成果,对篮球运动员恢复的营养学手段做出分析探讨。在篮球训练与比赛过程中平衡膳食、合理使用运动营养补剂是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高体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是一项基本训练,对巩固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至关重要。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经过低龄时期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深入进行专项训练,促使专项成绩的提高,只有在无氧耐力的训练这一重要环节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把原有的基础转移到专项运动水平上来。笔者在少年中长跑训练中采用超长距离训练和"间歇(变速)跑"训练法相结合等手段,使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1、训练方法: 1.1 训练方法的选择: 中长跑训练方法以发展代谢为主的主要有:间歇(变速)跑和间歇短跑。由于间歇短跑要求运动  相似文献   

18.
谈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训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今中长跑运动要进行卓有成效的科学大负荷训练,必须确保运动员负荷后的加速恢复,以使运动员达到连续、不间断的训练过程,进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机能和运动成绩。为此,在分析中长跑运动疲劳的机理、产生的原因、疲劳的表现特征、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提出恢复训练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佳慧 《拳击与格斗》2023,(10):109-111
在田径类运动项目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十分重要,是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目前,业界对高年级小学生中长跑训练中耐力素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善,心肺功能、呼吸系统也与成年运动员之间存在差距。为了提高小学生中长跑成绩,本研究从循环训练法的概念出发,探讨该训练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长跑力量耐力发展情况的关系,为体育教师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选择训练方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运动员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是运动员长期刻苦训练、科学训练的结果,是运动员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体能的多年积累。中长跑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心理素质要求更高。而能否制订出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中长跑项目特点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的训练计划,直接影响着训练的结果,甚至决定着中长跑训练的成败和良好成绩的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