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乐  李响 《科技风》2012,(23):69
随着影视艺术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制作技术作为影视艺术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其技术性与艺术性都在不断得以提升。本文通过阐述动画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特点,动画技术与动画艺术的关系等,浅析了动画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河北省动漫产业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从初步建立转变至成熟阶段,且形成诸多影视、动画以及动漫等产业园基地,规模程度不一,大至传媒公司,可对全国动漫产业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河北省也逐渐提升了动画创作产量,同时新媒体、手机游戏以及动漫等动画传播质量与创作量也明显提升。高校动漫专业学生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现探讨河北省高校动漫专业发展现状,而后分析动漫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妍言 《科教文汇》2011,(26):172-172,175
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电脑动画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影视作品的制作中,不光动画电影中比比皆是,在胶片电影中电脑特技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应用到电视制作中。但是在有些影视作品中却顾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只重视技术运用却忽视了故事情节,从而失去了影视这一艺术形式的根本,因此技术与故事谁重谁轻的争论又在电脑技术迅速发展之下被重新提了出来,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然而在影视创作中,技术与故事并不冲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通过对《极地快车》、《英雄》、《看了又看》三部影视作品从影视创作中技术和艺术的应用及优缺点和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使观者从两者如何结合方面进行两者关系的探讨,即影视创作中艺术和技术应基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结合两者的优点,使其各取所长、补其所短。  相似文献   

4.
白宇 《百科知识》2021,(3):28-29
在影视动画作品中,色彩语言是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影视语言.动画作品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人类的情感以及生活方式等内容以感性的表现方式呈现给观众,要让动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要重视影视语言的运用.影视镜头、影视色彩、配乐、构图、影调、剪辑都属于影视语言,各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峥嵘 《世界发明》2011,(11):52-52
目前,我国的主题公园明显缺乏一些有影响力的主题文化,许多主题公园仅是一种盲目模仿,缺乏文化内涵。在具体选题时缺乏细致的市场分析和真正的创意.往往具有重复和简单化的缺点。当上海迎来迪士尼的时候,迪士尼也将把一种产品设计、项目运营、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模式带到中国,这对中国旅游、娱乐、文化、创意、动漫等相关行业都会产生影响。迪士尼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将主题公园娱乐项目的表现和参与方式与先进的影视、动画动漫、音乐、互联网、无线广播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改变了原有的音乐、游戏、展览和机械娱乐为主的基础层面的主题公园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动画(COMPUTER ANIMATION)是在常规动画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它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而且产生了原有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计算机动画为广大影视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创作方法,为人们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计算机动画技术的迅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断增长,计算机动画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广告、科学计算、工业设计模拟、教育和娱乐等行业。因此,可以说计算机动画是影视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科普片《新农居》为例,阐述了科教影视中的动画创作与世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科普片《新农居》为例,阐述了科教影视中的动画创作与世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科普片《新农居》为例,阐述了科教影视中的动画创作与世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科普片《新农居》为例,阐述了科教影视中的动画创作与世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孙燕 《科教文汇》2007,(6S):172-172
本文以科普片《新农居》为例,阐述了科教影视中的动画创作与世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7,(3)
脸谱属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是戏剧表演中的一种化妆造型艺术,能够将戏剧人物性格及特点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中国戏剧已经传播到海外众多国家,脸谱艺术也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被借鉴应用于动漫制作、广告设计等多个行业中。文章指出了脸谱艺术在动漫造成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以《猫和老鼠》为例,对脸谱艺术在动漫插画造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启迪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鹏 《中国科技纵横》2009,(12):274-276,278
身处时下日美等异域动漫文化冲击引发的国内“动漫热潮”中,本文通过对80年代中国美术电影Ⅸ天书奇谭》的角色造型形态源流与设计手法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可以从中国民间传统美术中汲取巨大的能量,深厚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本土动画具备“中国味道”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动漫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带来了跨越传统的动力。手机动漫这一新兴业务也就应运而生。文章介绍了手机flash动画的出现,对手机flash动画的主要技术和业务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手机动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描述,它将影响我们的休闲、娱乐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及大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认知。高度的娱乐性、欣赏性、教育性,在这个互动化很强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中也就成了它的主要功能。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更是一种艺术工程。在新世纪新环境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有了北京电影学院等动画专业。并且有很多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影视动画界蜚誉海内外。进入80年代后,中国动画进入低谷,高校的动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的动画教育机制跟不上,不重视动画教育,没有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教育方式,这是主要根源。直到上个世纪末,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的动画教育专业又在各个艺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实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怎样来认识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9,(7)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多年的发展中,动漫产业与文化、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等不断融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产业,主要是指从设计、制作生产和销售及动漫人才等为一个产业链的动画、音像、网络动画等互相渗透融合形成的整个的动漫产业链,当待动漫市场较之传统的动漫发展,其包含的内容和意义跟给深远,同时还衍生出游戏、玩具、服饰等多种类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近些年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动漫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动漫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发展中要结合我国动漫发展的实情,认识到当待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探讨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动漫产业是正在全球迅猛发展的新兴文化科技产业,它以创意为中心,以卡通形象为载体,以现代数字技术和文化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内容生产为主要方式,包含影视、图书、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IT技术的动漫品种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衍生品产销及网络游戏节目开发,具体包括2D/3D动画、Flash、漫画出版、数字教育和游戏软件、'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服务等数字内容生产及相关应用和服务等在内的具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庞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8.
动漫产业化进程之高校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豪 《中国科技信息》2009,(16):244-246
动漫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之一,动漫产业需要有好的动漫作品,好作品需要优秀的人才,而高校担负着培养动漫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对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学校、产业需求等角度出发,较为详细的探讨了高校教学该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和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学生,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动漫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郝遥 《百科知识》2015,(2):30-35
<正>大家熟知的日本的《樱桃小丸子》可以说是颇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了,它已连续20余年高居日本动画收视率前三位,目前已制作播出超过1000集,但是,仍于每周日黄金时段下午6点准时在日本富士电视台(相当于中国的CCTV-1)连载热播,它实际上已成为日本男女老少心中的第一国民动画。在日本,动画片被人们称为"无烟重工业"。日本的电  相似文献   

20.
语录     
《世界发明》2008,(5):93
当在上海市青少年中开展《嫦娥奔月》的收视调查以后,孩子们的满意度仅为7%。他们不喜欢这样“老套”的动画片。——中国动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汪天云在4月19日的津洽会创意产业论坛上谈到,国内青少年对于动漫作品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新奇的东西和科技发展方面具有很高的求知欲望,这也应该唤醒中国动漫产业的危机感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