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现代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现代教育还注重对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主体个性的塑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它对学生活泼和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问题。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探索新措施、新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充分肯定教育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为活动过程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试论学生主体地位及其确立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地位,树立新的学生主体观念。确认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应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从属地位和教师的“唯一主体”地位,确立了远程环境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模式。充分认识“双主”模式的由来、特征与作用,对于构建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和学生作用,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学相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实际中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的现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作用是基于发展学生主体之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在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特别是哲学领域,逐渐流行起来。教育理论界也随后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从外部功能看,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理论习惯于从集体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常常使人从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界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常常以教师或学生集体的共同的特征为出发点来构建教育教学理论大厦。反过来整个理论大厦又进一步维护集体主体的地位。个体主体是参加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建构交往教学理论的起点,而交往机制是交往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于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曾有两种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都有缺陷的说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有助于帮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没有明确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在外因范围内;生本教育说,比较彻底地明确了教师的外因作用,但消解、矮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提出教师应该是一身二作用,即教师既要负起主导责任,同时又要坚守外因作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李文珍 《教师》2013,(30):80-80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义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使他们在自主获得知识的同时,义受到能力训练和人格精神的教育培养。为此,教师就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