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大众化普及化教育,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主”模式的确立,为学生主体性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从远程学习者的基本情况与特征出发,充分把握其主体性塑造的一般原则,主要内容与具体途径,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把学生锤炼成完全的主体社会的主体。这既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学校的总教学模式有三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双主”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非常不相适应,必须彻底改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但由于它和当前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背道而驰,以此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不现实的。因而最有生命力的是“双主”模式,即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双主”模式应该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双主”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双主”理念的运用即要求双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激发者,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确保学生学习中思维与行动的自由,构建民主而和谐的教学环境。一、合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依托远程教育手段发展成人教育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了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远程教育是教育创新的产物。应研讨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学习者面临的问题,教师的导学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包括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调整成人教学策略,发展成人教育事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是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历教育制度化的探索,其核心问题是教育与学模式的确定。教师的主导体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贯穿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全过程。结合各地实际探索教与学的模式,是远程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双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电大开放教育采取“双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适应这种模式本研究阐释了,教师的角色转换及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在我国,随着“百亿”工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形成了教学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双主互动”教学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双主互动”教学策略的基本内涵 教学策略,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形成的具有实效意义的教学方案。 “双主互动”教学策略,是在学校长期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积累,并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形成的,它是发展性教学策略体系富于个性化的变式,是构建主体教育教学系统的核心。 “双主互动”教学策略是依据现代教学论和主体教育理论而设计的。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认识过程,是认识主体通过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凭惜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在教育界得到认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正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该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指导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本文将力求探索出一套在CAI教学中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双主"教学模式,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指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障碍,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学习媒体方式,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构成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评价与反馈的教学运行系统”,充分体现了教学“互动性”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征。这种特征要求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校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刑事立法并没有对不纯正的不作为犯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却对不纯正的不作为犯进行定罪处刑,这种矛盾造成了立法与司法的脱节。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进行精准的界定,对其作为义务的范围规定的过宽,有可能导致刑法的泛化和刑罚的膨胀,有损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反之,对作为义务的界定过窄,则使刑法的处罚范围过小,有损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因此,科学、准确的明晰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对我国的刑事理论和刑事司法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人文为魂”与“能力为本”,使人文属性和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首先要确立课堂改革、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以“人文”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课堂改革而言,课程的整合要以“人文”为中心,选择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以人文方法论为基础,整合多元教育教学手段和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立足多元或多样的方法,就是坚持了“人文为魂”。坚持“人文为魂”必然强调“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亮  张驰 《天中学刊》2004,19(1):34-38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一直坚持的是单一的两审终审制。但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两审终审制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缺陷。因此,对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进而用公认的价值标准和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改造,并最终确立有限的三审终审和有条件的一审终审相结合的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人文,就是从爻号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能力和精神,并付诸实践。由爻号到文字到文章到文学到文化到文明,这是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过程。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人文的根本和基础;以业为未,这是中国人文的发展和升华;以文为末,这是中国人文的归宿和目的。一般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万人话,省万次思。特殊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独立的人格,三才的秉性;自由的思想,未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龚放 《江苏高教》2020,(1):7-15
一百年前陶行知在南高师力主将“教授法”更名为“教学法”,看似一字之变,却彰显了教育哲学的天差地别。他的“教学合一”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既脱胎于杜威的“儿童是太阳”和“新三中心论”,同时,也凸显了他对教育,特别是对大学教育问题与症结的深刻认识和犀利分析。时至今日,人们重温历史,仍然为其前卫、明晰的理念和深入浅出的阐释所深深折服。需要反思的是,对教育、教学本质内涵及要素互动的理解,是否仍有拓展的空间?对“教”与“学”角色互动和影响交互的认识,是否仍有深化可能?鉴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易生歧义,“学生为本”更准确科学;而“学生为本”离不开“教师为要”;只有坚持“教师为要”,方能真正落实“学生为本”。笔者郑重建议:将“学生为本”与“教师为要”并提,作为现代大学办学的基本原则,它们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互为犄角、互为表里,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8.
制度伦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制度伦理已成为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制度伦理的概念;制度伦理在伦理学中所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制度伦理学的建立及其发展前景等。  相似文献   

19.
离退休干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对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世纪里如何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进行理想信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再教育 ,使老年人“老有所学” ,本文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内涵十分丰富.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从"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这对于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