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老牛舐犊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一个极聪明的人名叫杨修。他恃才傲物,聪明得太外露了,几次让曹操差点下不了台。曹操十分气恼,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把他杀了。杨修的父亲杨彪,自儿子被杀以后十分悲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几天工夫就瘦得不成样子。有一次曹操碰见他,惊异地问:“杨老先生为何瘦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很喜欢习武。曹操就根据他“好为将”的天性,向他传授武艺并教育他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  相似文献   

3.
不妨学学曹操的“教子经”●李德山大家谈三国时期,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很喜欢习武,曹操就根据他“好为将”的天性,向他传授武艺并教育他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而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聪颖过人,喜欢读书,曹操就支持、辅导他写诗作赋。后来,曹彰...  相似文献   

4.
读了《三国演义》,大多数人会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场面所感动,都会高度赞誉诸葛亮执法如山。当然,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掩卷深思,不禁会问:既然街亭非常重要,一向深谋远虑的诸葛亮,为什么会让“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去守呢?事实上,问题就在于诸葛亮没有任人唯贤,而是让“义同兄弟”的马谡去镇守。为官者不任人唯贤,执法如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始终逃不脱感情因素的干扰,从而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这并非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经关羽一番慷慨开头简要交代要论述的话题。用一问句引出后面…  相似文献   

5.
NO.1乔玄识曹操曹操小时候也是个混蛋,他叔叔是个老实人,看不惯他天天捣乱,便告知曹操的老爸好好管教他。曹操特别恨叔叔,一次看叔叔来,马上装犯病,口吐白沫。他叔叔吓坏了,赶紧告诉他爸,他爸过来一看,儿子不是挺好的嘛?曹操马上装作委屈:“叔叔一直不喜欢  相似文献   

6.
《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杰出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而创作的著名绘画作品。曹植,字子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作家和诗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的小儿子。他自幼很有文学天才,作品乐观开朗,富有理想和抱负,曾被曹操所赏识,准备立为太子,这引起了哥哥曹丕的猜忌。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千方百计对曹植加以迫害。悲惨的遭遇使他更清醒地认识了现实。他的作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骨肉相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传说曹植和他哥哥曹丕跟随曹操讨伐袁绍时,得到一美女甄氏,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但由曹操作主把甄氏嫁给曹丕了。曹丕做了魏帝以后,把甄氏立为皇后,但不久就被曹丕的宠妃郭氏害死了。到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进京朝谒,曹丕故意  相似文献   

7.
七步之才     
此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从小爱好文学,具有非凡的文学才华,很受曹操的宠爱。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一心想当魏世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想方设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最后曹丕终被立为魏世子。  相似文献   

8.
才思敏捷的曹植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植,特别富有文采。十几岁的孩子就把《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书读遍了,而且善于创作诗赋。有一次,他正在写文章,曹操来到旁边站色言他写字。吕经超蠢越吕欢他这个儿子,自富自语地说:“我的儿子长得问英俊国!”回栩听了和非...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魏王曹操的长子曹丕,8岁时便能画善骑,好弄刀剑;幼子曹植天资聪颖,思维灵敏。这年秋季的一天,曹操和夫人带着儿子曹丕和曹植在郊外游玩。日薄西山时,来到一座庄园前,曹操蓦地抬头一看,墙外攀有一物。他借题发挥,将此物用七言诗编成哑谜,让两个儿子猜出谜底,借以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4,(11):18-21
正"曹冲称象"的故事,对于同学们来说再也熟悉不过了。一日,有人献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问众百官,如何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众百官纷纷摇头。这时曹操的小儿子、只有五岁的曹冲说:"我有办法。"他让人牵象上船,刻下船的吃水线,然后把象牵下来,在船里装上石头,一直到吃水线和装象时一样为止,接着称石头的重量,最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这是因为只有大象与船上的石头一样重时,两次船的吃水线才会一样。  相似文献   

11.
曹操有四个儿子,其中曹丕(pī)和曹植是一母所生。曹植从小聪明非凡,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不少书,能写很出色的文章。曹操试了曹植几次,觉得他确实才华出众,就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立他为太子,只是因为有些大臣反对,才决定不下来。曹丕文才也很好,但比不上曹植。他怕自己地位不稳,就想方设法讨曹操喜欢。有一次,曹操外出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马上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听了十分赞赏。这时有人在曹丕耳边小声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赶紧抹着眼泪向曹操告别,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了泪。这…  相似文献   

12.
曹操曾擢用大批士族地主进入他的统治集团。如汝颍荀彧、荀攸、陈群、王粲、河内司马懿等人,都先后被曹操委以重任,成为他统治集团的中枢人物。然而,曹操又杀了著名士族孔融、杨修,逼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这些矛盾的现象表明,曹操与士族地主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尖锐的对立。揭示他们之间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是研究曹魏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曹操这个人,历史上争议较大,褒贬不一,"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总的来说,褒大于贬。《三国志》中称颂他"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后汉书》中评价他"乱世之英雄",力主变法的政治家王安石更是他的粉丝,盛赞他"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鲁迅先生也肯定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是了得,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曹操,不少人就会把他和“奸雄”这个词联系起来。不是吗?他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杀了杨修、华 佗…… 不错,这些看法中的确有一些历史的影子,但更多的根据却是小说《三 国演义》。由于作者是站在蜀汉王朝的立场来观察分析一切的,就自然会用 艺术的虚构与夸张的手法来把曹操塑造为一个反面的典型,更由于数百年 来戏曲舞台上的反复加工,曹操的那张“大白脸”的确是难以洗干净了。 其实,曹操不仅是汉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 大诗人,他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再加上女诗人蔡琰(蔡文 姬),共同掀起了一个文人诗歌的高潮,形成了以复兴乐府诗、繁盛五言诗 为内容,以突出“现实性、抒发性、通俗性”为特点,以“风清骨峻”的建安风 骨为标志的富有阳刚崇高之壮美的文学流派。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对于这一流派的发展,他功不可没。 曹操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0余首,全是乐府诗。这些诗反映了汉末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就不得不提及曹操,我们暂且不说曹操的政治功绩,单是那斐然的文采就值得我们仔细体味。曹操(155-220),字孟德,作为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同缔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文学风格。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苍凉遒劲的特色著称,被后世尊为典范。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一天,丞相曹操想要称出大象的重量。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没有想出好的办法。他的小儿子曹冲建议,把大象牵到一只大船上,船承重之后下沉,在船的边上刻下吃水线深浅的记号,再将  相似文献   

17.
一、从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看曹操形象的审美二重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也是一个性格最为丰满和复杂的人物。他“有时仁,有时暴”,“似乎忠、似乎顺、似乎义”;在他身上,“有使人倾慕处”,“痛恨处”,“佩服处”。他的“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有非常人所能及者”。他“能令人恨,能令人恕,并能令人爱”,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俗话说,“不见曹操想曹操,见了曹操恨曹操”。这就是复杂审美心理的表现。是的,在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存在着“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  相似文献   

18.
提到三国,不少人会想起爱民如子的刘皇叔,从善如流的曹阿瞒,少年得志的孙仲谋……可是很少有人记起使三国统一的晋武帝之先祖——司马懿,一位被"遗忘"的"忍者"。说他被"遗忘",是因为很少有人记起他。而说他是一位"忍者",又是为何呢?寒假里,我读了《司马懿吃三国》这套书,对司马懿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26司马懿25岁那年,曹操听说他有出众的才华,便派人三番五次地请他出山。而司马懿想静候佳机,便假说自己摔下了马,瘫痪了,回绝了曹操。曹操岂是这等好欺骗的人?他派人"看望"司马懿,名为"看望",实则打探虚实。他甚至让心腹刺客夜潜司马  相似文献   

19.
名人教子拾趣韩长代,张守生在我国,古今许多有识之士都极为重视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而且讲究教育艺术,常寓教于文化艺术之中,被传为佳话。令教:东汉末期的政治家曹操对儿子们的要求很严格,他还特地颁布了一个《诸儿令》,主要内容是:儿子们在年幼的时候,我虽都喜...  相似文献   

20.
《观沧海》 师 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 我知道,他是一个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 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 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 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