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第三极名字很响亮,如何解释它的含义? 李松:第三极,原指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除了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个极点.第三极文化中心,便是借用高度的概念,希望能够成为文化消费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12月17号凌晨两点、阿根廷时间12月16号15点,由唐山交通文艺广播选送的"的哥"李海波终于登上了美丽的南极。据了解,他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出租司机。唐山交通文艺广播记者陈思从南极发回十几篇报道,他也因此成为唐山第一个赴南极采访的新回记者。同时,他也是此次"企鹅的感动·2012零距南极"海昌公益行动记  相似文献   

3.
冬日的北京冷风嗖嗖,当一个瘦成麻秆样的男人坐在记者面前时,一时有点惊愕. 这个体重不到50公斤的56岁"半老头".看着如此地弱不禁风,真的去过南极5次吗? 印象中,或者严格说来,在记者的想当然中,两极之地非一般人能去,因此也需要格外健壮的体格.否则,大洋上穿越西风带如何经受狂风巨浪的拍打?否则,南极极寒之地如何抵御风雪蚀骨?更何谈还要顶风冒雪地在南极干什么工程.  相似文献   

4.
素闻李仁臣有“背相机的老总”之称,4月2日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参观过他的南极写真摄影展后,在为他镜头下那些韵味隽永的南极景物抚掌赞叹之余,更萌生了采访他的念头,很快,便得到他的应允。  相似文献   

5.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是山西作家张锐锋先生,书稿交给我的时间是2010年1月.匆匆翻过几十页,粗犷的印象是大题材、主旋律、散文化.如果单从市场零售的角度来看,并不怎么令人兴奋.然而,从获奖的潜质和增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可以随手放置的稿件.点击网上搜索,发现自从1982年我国正式启动南极科考以后,出版过的相应图书,文学的、科普的、专业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大部头,也不乏轰动者.近几年,南极的关注度显然没有以前高.尤其是中国人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昆仑站以后,虽然出版过参与某次科考的随队记者和随队医生的手记各一种,却没有一都能够反映完整全貌.南极科考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国在南极的实际存在,怎奈这些年吸引眼球的事情太多,南极有点审美疲劳,好像被抢了风头.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新鲜感和稀缺性的空间吗?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谈科普出版的人不少,但请金涛来淡科普出版肯定与别人不同。这是金涛的特殊身分所决定的。金涛现任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是国家级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科普出版工作单位的当家人,所以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但仅这一点,称不上特殊。金涛还是相当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写作、出版科幻小说、科普图书的数量也相当可观。金涛最重要的出身是高级记者。他于1957年至1963年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毕业后不久便到光明日报,多年从事科技科普等方面的报道,直至1991年才离开光明日报到科普出版社。他当记者时,有过引人注目的业绩,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亲身随中国南极考察团赴南极采访,有关南极的作品在光明  相似文献   

7.
刘新利  余青霞 《传媒》2015,(12):43-45
《第三极》的总导演曾海若虽没受过影视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但他在拍《第三极》之前,看了上百部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纪录片,而这些片子有许多是出自人类学家之手,属于影像民族志作品.另外,该片的学术支持机构为中国社科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科院,这些机构中不乏人类学、民族学的专家学者,所以,《第三极》的制作者对影像民族志方法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的运用也就成为自觉.  相似文献   

8.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是山西作家张锐锋先生,书稿交给我的时间是2010年1月。匆匆翻过几十页,粗犷的印象是大题材、主旋律、散文化。如果单从市场零售的角度来看,并不怎么令人兴奋。然而,从获奖的潜质和增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可以随手放置的稿件。点击网上搜索,发现自从1982年我国正式启动南极科考以后,出版过的相应图书,文学的、科普的、专业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大部头,也不乏轰动者。近几年,南极的关  相似文献   

9.
入深水者得蛟龙刘连枢刘连枢,男,44岁,河北人,中共党员,北京日报机动记者部主任。曾在河南农村插队,当过工人,生活经历丰富。他从事新闻工作18年,坚持深入一线采访,并主持过一些极受北京老百姓欢迎的专栏。他的新闻作品曾十余次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三次...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0月,北京,国家海洋局办公大厦静立一隅。走进南极办公室,记者认识了他——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人。1.7米出头的个儿,面色黑红,一副和蔼可亲的脸庞透出几分执著的憨厚。浓眉托出一双深邃而极富洞察力的眼睛,显得格外明亮有神。这位普通的中年人就是三下南极,荣立南极考察一等功的科学家,中国南极研究所党委书记、南极中山站站长颜其德同志。oP L  相似文献   

11.
风雪企鹅岛     
去年,我到过南极。南极有座“阿德雷”半岛,因其企鹅甚多故人称“企鹅岛”,这是凡至南极者的必去之处.。我等也不例外,对登岛一游兴致极大。天微明,人们便呼朋唤友、“上岛喽!”,尽管外面是风雪交加的天气。岛不远,就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对面,与长城站隔海相望;岛也不大,远远望去,仿佛一只大龟浮在海天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媒科技》2010,(1):78-78
十三位中国勇士 四万里南极征程 国际公认的顶级探险科考队 率先到达“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冰穹A在这里! 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随队记者陈晓夏真情讲述惊险。刺激.梦幻的冰穹世界!  相似文献   

13.
引子南极曾是一个沉默的冰雪世界,她遥远而又神秘,她充满限险但又魅力无穷,在近百年内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探 寻南极大陆的脚步。而对江西人乃至江西电视人而言,南极仅仅是一份向往,也只能是一些做节目时偶尔欣赏一回的素材带。可是,就在公元1998年12目23日,江西卫视记者郑志杰、张龙带着江西电观人的羡慕与嘱托,更带着一份骄傲与光荣登上了南极大陆。并在这个银色的半岛上扬起了“江西卫视”的旗帜,向江西人民,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江西卫视的不寻常之举。艰难的跋涉郑忠杰、张龙从南极平安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新闻媒…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16.
南极海豹     
《全国新书目》2023,(9):30-33
<正>这是一部书写南极科考事业的科普纪实长篇作品,记录了一位科考工作者在南极日常艰苦且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位中国极地人对南极事业强烈的热爱、担当和期望。通过他笔下叙述和拍摄的南极世界,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科考队员在南极艰辛与快乐并存的生活,以及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南极生物种群,有助于宣传中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勇于探索极地奥秘的信心和理想。  相似文献   

17.
支颖 《出版史料》2012,(4):117-119
黄秋耘(1918~2001)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成就突出的编辑家。他曾编辑过《文艺学习》《文艺报》等多种刊物,参与主持修订《辞源》工作。他写过大量的杂文、随笔、散文、文学评论,并结集出版了文学作品和评论集十馀种,也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他,今年三十五岁,乡经济联合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公司经理,工作繁忙。他,全家五口人,妻子、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还有一个年过古稀的老母亲,种三亩责任田,还养了鸡、鸭、猪、羊,家务繁重。可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12,(8):49-50
2008年岁尾,一个女记者开始了她的南极探险之旅,她从长春出发,经深圳、香港、巴黎、布宜诺斯艾丽斯,飞到地球最南端的乌苏怀亚。从那里乘坐了9天9夜的破冰船,抵达南极大陆。宛若童话仙境的南极大陆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辽阔无边的冰原、巨大奇异的冰川、蹒跚成群的企鹅、有些人几十年  相似文献   

20.
半年前,我甚至不曾想像过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踏上南极的土地.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大陆似乎只是探险者亦或科学工作者的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