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是党在新时期对新闻战线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新闻媒体应当如何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呢?我们认为,继续贯彻落实“三贴近”是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交给新闻媒体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闻媒体发展壮大的紧迫现实问题。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坚持正确导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引领社会舆论?如何落实“三贴近”,坚持“三深入”,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如何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加强对社会热点的有效引导?等等,这些,都需要新闻媒体深入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改进创新。前不久,省委宣传部在杭州召开了全省新闻单位总编台长学习研讨会,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从本期起,本刊开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专栏,为新闻界同行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欢迎新闻从业人员、专家、学者赐稿。  相似文献   

3.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4月20日注定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开了非典疫情,谣言和恐慌随之嘎然而止。从此全国民众每天沉静地从官方新闻媒体获知消息。新闻重归真实的本属,不再为所谓“正面”、“负面”这个大谬不然的观念所扰。 在新闻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人所共知的法则和职业操守。新闻媒体的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去反映现实,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享有知情权。既是客观反映,又何来“正面”、“负面”之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过去一提到舆论监督报道,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批评性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抓人痛处、揭人短处、群追猛打”也往往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习惯性做法。初做这类报道时虽慷慨激昂,但日子久了难免生出疑惑,难道这世界就如此灰暗吗?舆论监督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引以为鉴,解决问题,一味使“蛮力”或感情用事,显然有悖初衷。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该进行建设性舆论监督,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引导力,更好地促进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党交给新闻媒体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闻媒体发展壮大的紧迫现实问题。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坚持正确导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引领社会舆论?如何落实“三贴近”。坚持“三深入”,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如何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加强对社会热点的有效引导?等等,这些,都需要新闻媒体深入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改进创新。 前不久,省委宣传部在杭州召开了全省新闻单位总编台长学习研讨会,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从本期起,本刊开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专栏,为新闻界同行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欢迎新闻从业人员、专家、学者赐稿。  相似文献   

7.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服务受众为根本。“走转改”报道理念符合党的宗旨,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服务受众的思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在实践中坚持这一理念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新南巡”的报道给出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这是新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句表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被称为“第四种权力”,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一“权力”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笔看来,要成为一面好的“防火墙”.一个好的“减压阀”,媒体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热点上做文章所谓热点问题,就是指一段时期,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对这类热点问题进行成功的报道,就能使我们的新闻媒体既起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又真正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如何才能对热点新闻进行成功的报道呢?第一,必须正确认识热点,准确把握热点,围绕“热点”做文章。若要认识和把握“热点”,做好“热点”问题文章,首先要以正确引导舆论为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对“热点”问题的报道必须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把正…  相似文献   

10.
热点通常是各种矛盾的聚集点,在如何对待和报道热点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害怕热点,惟恐报道热点激化矛盾,产生导向错误和负面效果;一种是炒作热点,借助热点报道吸引受众眼球,而不顾及社会效果。《深圳特区报》在抗非典报道中,坚持正确的报道思想,不回避热点,而是借助热点强烈的传播辐射能力,引导舆论,强有力地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抗非典报道坚持“顶天立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做好党的宣传员是谓“顶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好群众的服务员是谓“立地”。在今天,“顶天”与“立地”的实质是在…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和谐舆论,营造和谐舆论引导、支持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主张、人民的要求,更是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党报的重要社会责任。那么,如何才能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营造好和谐舆论呢?结合新时期的新闻实践,我认为,应该认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然声 《记者摇篮》2004,(4):21-22
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新闻舆论是“公共文明之利器“.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其本身并不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功能.但作为社会公器.它是社会监督有效存在的一种有效形式.有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功能。而公民的知情权是受到宪法保护的。因此.正确处理“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关系.依法行事、客观报道.是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舆论监督数量的增多和力度的加大,引发的法律纠纷也越来越多,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被冠以“新闻侵权”而让送上被告席的事情屡屡发生,由此给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带来的困扰和负面影响也不小。 由于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法律上并无豁免权,更由于新闻媒体在法制社会中同样是一介法人,所以,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搞舆论监督时,必须高度重视“新闻侵权”问题,使舆论监督在法制轨道上进行。  相似文献   

14.
何如旦 《新闻实践》2006,(12):31-32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它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这就是必须在新闻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角度和最新的传播方式告知世人所发生的新闻,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但在现实新闻实践中,信息被人为高度垄断、对新闻单位瞒报信息仍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当地政府官员认为是“负面”新闻而采  相似文献   

15.
仔细观察一下近几年的新闻媒体,就会发现一种怪现象:涉黄、涉黑新闻蔓延,低俗负面报道泛滥,大肆炒作个人隐私等等。更有甚者,某个问题刚刚才叫停,没过几天又改头换面“回潮”了。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新闻“把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至在终审时发生了认识偏差,结果让带“病”的稿件在最后一道关卡上“溜”出去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庭以来,“热点”二字很兴时。矛盾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叫“热点”问题;运用信息手段反映这些问题,叫触及“热点”问题;信息发表在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叫“热点”新闻。这些新闻拥有众多的读者,往往引起“轰动”效应,最近的不少新闻学术刊物上也提出了“热点”新闻之说。从实际来讲,“热点”新闻已经是新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但是,什么是“热点”新闻,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是党在新时期对新闻战线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新闻媒体应当如何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呢?我们认为.继续贯彻落实“三贴近”是根本的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4月20日注定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开了非典疫情,谣言和恐慌随之嘎然而止.从此全国民众每天沉静地从官方新闻媒体获知消息.新闻重归真实的本属,不再为所谓“正面“、“负面“这个大谬不然的观念所扰.……  相似文献   

19.
95年3月31日《人民日报》在第九版“读者之友”刊出了“人民日报版面设置及分管部门一览表”。该表就贵报的部门、版名、出版时间、版次及主要内容或栏目甚至电话号码都一锅端给了读者。当我们这两位有着该报10多年“报龄”的读者一看见“它”,就立不可待的用剪刀将“它”剪下,公正地粘贴在各自的报刊剪贴本上,并大叫了一声《人民月报》对读者真是“绝”了。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党的至关重要的宣传工具,是党的喉舌,同时又是党和政府沟通群众的媒介桥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起着举足轻重不可代替的作用。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更好地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反映社会舆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突发期.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各种群众的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因此会出现大量“不稳定”现象.我们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要更加清醒和自觉地认清和履行自己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神圣责任.如何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做成双向回流的态势,使党的主张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就需要新闻媒体在这当中起一种桥梁作用.这种作用发挥得好,就能使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同人民群众的愿望达成一致.这就是新闻媒体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所应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