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陈志刚先生《也谈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与李惠军老师商榷》①一文写得好。凭心而论,我为先生这种纯学术的研究态度和对历史课程改革负责的精神,本着民主、平等之原则与我协商对话,共探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友善,以及先生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包容、宽容和兼容风度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穷究义理的严谨学风,坦诚、坦荡、坦然地帮助我深入认识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人文关怀所感动和感谢!我将不断就教于先生及各位专家和老师。  相似文献   

2.
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分别简称“初中课标”“高中课标”),都把“方法”作为历史课程的目标之一,并将其与“过程”目标搭配组合,构成中学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第二维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权威性指导文件,因此,方法问题自然也就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李惠军老师的《"过程"目标化,值得慎思!》《"过程"目标化,值得深思!》(下简称二论)①之后,我深深钦佩李老师的执著探索精神,也为他渊博的学识所打动。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与他的许多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问题》从2009年第1期起特设“中学历史课改专题研讨”,陆续刊载了一批探讨“过程与方法”的文章,作者们从各自的立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之热烈令人振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追根溯源,问题的源头还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问题》发起的这场讨论对完善课程标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 ,新《课标》是国家对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新课标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横向上,《课标》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在纵向上,《课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规定了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宏观目标,即《课标》第二部分所规定的总体目标。它要求学生通过三年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相似文献   

6.
高三《美国宪法》一课,我设定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是:从纵向的角度了解美国宪法的历史,从横向的角度解读美国宪法的内容。学会多维化透视美国宪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问题为驱动的史料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此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更是一大亮点。但一线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又有许多疑惑点。本文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例,粗浅谈谈如何从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出发,来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历史学习的具体特点结合在一起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8.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由于其设置理念与传统备课不同,容易引起老师们的误解,要么将其视为老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把它看作是不伦不类的东西。张汉林老师在2007年曾经发表过系列文章论述这一问题①,最近看了李惠军老师的文章②,感觉这一问题尚未解决。此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日,仔细阅读了《科学课》2013年第4期的卷首文章《教授的愤怒》,不禁让我产生了许多关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将课堂直指提问之后的探究及研讨环节。事实上,一节课或一个探究活动中,怎样组织学生提问?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提出后如何引领学生进行分析梳理?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实践探讨。而这些,在平时课堂中常常形如“鸡肋”,老师们要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要么思而不做、做而不实,从而导致了诸如“教授的愤怒”现象。让教授不再愤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每一个科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回忆自己曾经的教学实践经历,拓展性内容《水果电池》一课中关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片段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走过8个年头.新课标重新修订。进一步反思和总结历史课程改革的经验得失之际。由上海《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研讨会”于2008年12月25日在沪召开。这是上海将要举行的系列研讨中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就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小学社会课的开设预示了小学《历史》课程的结束,历史知识融入《社会》课程教学,在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学《历史》课程与社会视野下的小学历史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不同教学要求。小学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体现了社会学科各项相关科目整合的基本理念,而历史知识承载着《社会》课程目标中的重任。实现历史教学从“了解历史”到“了解社会”、“探究社会”,落实到服务社会的教学目标,主题教育活动是完成单纯的历史教学转换到社会视野下小学历史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瞿建湘 《师道》2004,(9):30-31
2004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广西高考历史猜题问题,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我感触很深。不管是泄题还是猜题,我赞同谢小庆教授的观点: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老师教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生背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须有“三维”目标的理念逐渐被老师们所接受。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在教学目标理解和达成上的不足。尤其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目标设置不清晰或目标落实不到位甚至错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被教育界概括为“三元目标”。对这“三元目标”中作为品德教育方面的第三“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提出两点质疑和一点建议,并以此与同行研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深人教师的心中。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以更多的篇幅凸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深人教师的心中。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以更多的篇幅凸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新《课标》是国家对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新课标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横向上,《课标》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在纵向上,《课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规定了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张珂 《华章》2013,(12)
在2003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为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然而,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到实处呢?自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物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在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方法教育方式、途径、策略进行了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常态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读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记者任鹏杰同志的《台湾中学历史课程的变动——访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王仲孚教授》一文后,我与记者最大的一点同感,是受历史科使命的驱使,想到海峡两岸中学历史课程的现状,的确“叫人一点都轻松不起来”!历史,是一个民族精...  相似文献   

20.
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