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0岁上少儿班,14岁考大学,这只是超常教育的一种方式。超常儿童有各种类型。超常教育说透了,就是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
吕玉花 《大观周刊》2013,(7):137-137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 是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占 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所以,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语文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具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 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的课阀读,才能胜任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薛芳 《大观周刊》2011,(51):160-160
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司丽 《新闻记者》2007,(7):59-61
您从25岁开始做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当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城市半仙     
城市半仙指这样一个群落:他们居于城市.或已工作,或在大学读书,主要集中在十八九岁至三十岁左右的年龄阶段。他们接受过正统的无神论教育,但仍对星座、血型.塔罗牌、笔仙等种种神秘占卜方式颇感兴趣。他们对“迷信”一词认识得清楚而深刻.且绝不会把自己列入其内,而且,他们的行为大多散发一种都市青年的时尚味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归纳出儿童展览阐释的四种表达方式,即用于参与的体验设计、用于参与的探索设计、用于感知的符号设计和用于观察的视觉设计,尔后挖掘影响表达方式选取的儿童认知特征,并试图深入解读认知特征背后的教育动机,即0~3岁儿童重感官教育,3~6、7岁儿童重感性教育,6、7~11、12岁儿童重具象逻辑教育,11、12岁儿童重抽象逻辑教育,通过反逻辑过程推演出不同年龄段教育动机指导下适用的表达方式,以提升儿童展览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130多年前,自公元1872年开始,先后有120名十几岁的中国少年被官派留学到大洋对岸的美国,户负强国重任,  相似文献   

8.
本人是14岁离开山东,现在已经是70年了,但是在这70年的过程当中,随时都想到家乡教育和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建华,49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教研员,从事小学教育32年,曾被《西部教育论坛》《中国人民教师》等杂志刊为封面人物,人民日报《时代先锋》专刊曾报道其先进事迹,为教育事业谱写了壮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4月24日新华网报道,怪异的发型,另类的装束,令人瞠目的颜色之中包裹着一张稚气的脸,这样的镜头不断晃动在近期一些媒体举办的“2004明星学院”“超级女声”“明星擂台赛”“明日璀璨星”等各类“造星”秀中。几乎是一夜之间弥漫起的媒体造星运动,将一些青少年推向了所谓准明星的“峰巅”,这其间不乏一些只有14岁-18岁的在校中学生。  相似文献   

11.
金铭 《出版参考》2014,(9):45-46
郭厚佐是个天才。10岁时,他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软件工程师;14岁时,他考上墨尔本名校NGC中学;19岁时,他在世界名校莫纳什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德国IT界……然而,10岁以前,郭厚佐是个人见人厌的“熊孩子”!他的爸爸却打破常规教育模式,采用“放养”加“引导”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最终,曾经的破坏狂,实现华丽蜕变。2013年10月,郭厚佐的父亲将多年的教子日记(共52万字)结集出版,披露了天才成长背后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2.
印度政府规定:6-14岁的儿童必须就近入学,学校与家庭住所的距离在初小阶段保持在步行1公里以内,在高小阶段保持在步行3公里以内。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各种发展计制和项目,保证普通民众的受教育权利,扩大教育覆盖面,减少因出身带来的教育不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敏修(1866—1943),又名时灿,晚号暗斋,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他出身书香门第,11岁就能熟读《诗经》、《易经》、《春秋》、《左传》等儒家经典,16岁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清刑部主事、翰林院编修,北洋政府时期的参、众两院议员、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清史馆协修、河南省教育司司长等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06年6月12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袭来时,该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的韦正雄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拿着竹竿、手电简等将寄宿在他家一楼的31个孩子救上楼顶,这些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9岁。孩子们得救了,可与他仅有一墙之隔的两个弟弟家的7位亲人却不幸遇难。  相似文献   

15.
徐待立(1877-1968),中国无严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原名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四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六年私塾.16岁时,徐特立辍学在家.一天,他乘船去衡山,见到了十余名同舟共渡的人一路上对船工态度蛮横.对此他极感不平,乃自诫日后若能科举及第,只任教官,不作欺压百姓之官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白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徐特立".从此,"特立独行,高洁白守"成为他的人生座右铭,激励他奋斗不懈,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16.
裸国去旅行     
带小外甥坐公交,后座一对情侣正接吻,声音清脆,旁若无人,唧唧复唧唧。外甥三岁,不够早熟,转过身不错眼的瞧人家。我觉得这样不礼貌,喝令他坐姿端正向前看,他不识趣,还嚷嚷着问我人家在干吗。我不懂怎样给他解释才算深入浅出,只好说:叔叔阿姨在取暖呢。任何一  相似文献   

17.
空白的人格     
我有一个亲戚的小孩,15岁,一个多月前开始在夜里两三点钟时出走,亲戚只好在后面紧跟。几天前,他将这孩子送到脑科医院检查,经初步诊断有神经分裂的可能。两口子大吃一惊的同时,也心惊胆寒。  相似文献   

18.
正张振汉(1893-1967),别号炎生,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中镇口村人。自幼家贫,三岁丧父,全靠母亲替人浆洗纳鞋拉扯大,母子俩相依为命。1908年,15岁的张振汉经远房叔辈介绍,到保定入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接受日、德式军事教育。1914年8月,21岁的张振汉在由原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发展而成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第三期继续学业,同期同学有白崇禧、何键、张治中、黄绍竑等。  相似文献   

19.
胡剑 《四川档案》2010,(4):20-22
民国时期,一种叫童子军的学生组织曾风靡中华大地。 童子军于民初传入中国。1912年2月25日,早年曾留学美国,专门考察过美国童子军教育事业豹湖北武昌人严家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从。  相似文献   

20.
刚解放时,18岁的父亲参加工作时,祖父嘱咐道:孩子啊,要听党的话,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工厂里要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埋头苦干,不要怕吃亏,多出力多做事,好好学习,努力进步,争取当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