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许多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差点儿"是由谓词性结构"差(一)点儿"词汇化演变而来这一观点,从历时语料出发提出新的看法,即"差点儿"的副词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争些儿"、"差些儿"的词汇替代,语法化只是起了阶段性的辅助作用,帮助巩固并完善了新完成的词汇替代用法。  相似文献   

2.
黄魁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44-45,54
“差(一)点儿 VP”结构具有的歧义性在于“VP”动词结构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动词“V”所特有的社会附加义素,即对说话人而言的[±积极意义]的义素的双重性产生了此结构的歧义性。  相似文献   

3.
"有+VP"句式中的"有"能不能理解为"完成",至少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动词本身的语法语义性质,二是"有+VP"所处的语境."有"所表现出来的"完成"义只是上述两种因素相遇合时产生的言语意义,它本身固有的语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状态的存在,[+静态]是"有+VP"句式的语义特征.通过与普通话"了1"的比较可知,"了1"是一种过程性成分,而"有"则是一种非过程性成分."有+VP"句式的语用价值是强调、聚焦和完句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副词有点儿是由词组有(一)点儿词汇化、语法化得来的。这一语法化过程到清代得以完成,从而形成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有(一)点儿作为词组用法和作为副词用法共存的局面。本文还认为重新分析、隐喻、语义自身的特点、句法位置的变换这四个方面是有(一)点儿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诱因。  相似文献   

5.
王在花 《文教资料》2013,(21):18-19
"差一点"句式在学术界讨论已久,有很多分化这一句式的规律,如朱德熙先生的"企望说"、甘智林先生的标记理论等。文章先将该句式分化为肯定形式"差一点+VP"和否定形式"差一点+没+VP",并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探析"差一点"句式。  相似文献   

6.
"F+VP"疑问句式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发展到现代,这种句式呈地域化分布的现象更为明显。对"F+VP"句式分布于云南的特点的研究,得知云南方言"格"问句与吴语、江淮官话区的"F+VP"问句应该是同源的。从源头来看,吴语、江淮区的"F+VP"问句更多是历史的遗留,而云南方言中的"格"问句则是大量江淮区移民带来的语法现象,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今天的江淮、吴语区。云南方言与吴方言之间有明确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7.
如东话"果VP"句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泰方言如东话的“果VP”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由于焦点的不同 ,“果VP”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有所不同。当“果VP”存在疑问焦点时 ,若疑问焦点是成分焦点“VP” ,则基式“果VP”和变式“(果 )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复问句 ;若疑问焦点是命题焦点 ,则变式“(果 )VP嗒”、“果就VP啊”、“果还曾VP啊”、“不VP啊”接近于是非问句。当“果VP”不存在疑问焦点时 ,变式“(果 )VP啊”、“(果 )VP嗒”、“果不VP啊”在语用功能上接近于反问句 ,变式“就VP啊”、“还曾VP啊”则接近于感叹句  相似文献   

8.
句式“N A 的 VP”可一分为三:NA A的 VP;B.NB A 的 VP;C.NA/B A 的 VP。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三者语法语义的不同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句式叙述性“有没有VP”的出现,势必对普通话句式的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与普通话传统用语“VP没有”都是选择问句,表达的基本意义相近,使用时,人们往往把这两种形式看成是完全等同的。本文着眼于这两种句式的“微殊”,试从形成模式、问话期待、语义重心和回答方式、句式特点和变换方式上作一些探讨,以期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言语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一量VP"与"VP一量"是口语中常见的两种句法格式,前者是一种主观语序,其中"一量"具有量小的虚拟性,而后者的量仅是实际的小量,具有客观性.前者是"以小量凸显大果"的对比性结构,而后者是一种动作事件的客观描述.由此造成了两式在结构与表意方面的一系列区别.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12.
课例展示 师: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写作的支点有很多,今天我们学习它的一个支点"学点儿议论句式".(板书)议论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有理性,也会增加议论的深度.下面,我先读一个语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晓东 《教学随笔》2016,(7):153-154
本文关注日语"Nにする"成分在句中的作用变化,通过对句式群(N1をN2にする、N1をN2に(して)…、Nにする、Nにしては/も…)的语法化现象考察,剖析群内句式的共性和个性.结果显示它们在句式语义、句法形态、事件识解上有一贯性的语法化倾向."Nにする"成分伴随句式的主观性程度递增,由作单句谓语向从句成分转变,动词"する"的动作性弱化,"Nにする"形式渐次固定化,结合"は、も"新元素产生新句式.  相似文献   

14.
"都XP了,还VP呢"这一句式从语义倾向而言,表达现实与说话者预期不符,说话者对现实的不满。基于此,就"都XP了,还VP呢"这一句式,对XP是NP、VP、AP时分别进行讨论,指出进入该句式的NP、VP、AP受条件限制,必须具有发展变化的特点,具有推移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句式所表达的内容不管是以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出现,从语用层面看,都表达否定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很”的组合式有两种:一种是与形容词组合,一种是与动词短语(VP)组合,前者是一般的,后者是特殊的。“很”与形容词组合,这是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征。人们经常用“很”分别与形容词、动词组合,从而区别这两类不同的词。“很”几乎成了鉴别词类的“试剂”了。本文主要以“很+VP”式作一点粗浅的语法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还X呢"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句式,普遍运用于口语交际中。构式中的"X"可以是体词性成分"NP",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VP"。关于构式"还X呢"的研究,先辈和时贤主要集中于对"还NP呢"的讨论,关于"还VP呢"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对"还VP呢"构式的分类及语用功能问题的探讨更是只言片语,比较零散,因而从"还VP呢"构式的分类及语用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格"是云南方言的一个有特色的词,基于田野调查我们对云南弥勒方言"VP"进行研究。云南弥勒方言"格VP"有一般式与特殊式,特殊的"格VP"问句有"格是VP"、"格有VP"、"格能VP"、"格消VP";弥勒"格VP"问句有两种否定形式,一种是在"格"的后面直接加上否定词来进行否定,另一种是在"格"的特殊句式中来表现;弥勒"格VP"的特指问句是在"格VP"中加入指示代词"那、哪、这"等构成;结合移民史及前贤相关研究我们对弥勒"格VP"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应是由明清时期江淮区的汉族移民将"K+VP"带入云南的。  相似文献   

18.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9.
如果"VP"不具有引述的性质,那么"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该结构有4种句意类型:结果类、前指确认类、后指确认类、后指不屑类.句意类型不同,"不就VP"的重音模式也相应不同."不就是X"是"不就VP"的一种特殊情况.和其他的"不就VP"句相比,"不就是X"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可能是陈述性的,二是四种句意类型出现的频率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