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是云南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实践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晚清留日学生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活动和实际斗争,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云南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晚清留日学生们对云南新军和培养军官的军事学校陆军讲武堂的掌控,为云南政治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和军事条件。在辛亥革命中,云南各族人民在以留日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的带领下,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辛亥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民主政权,由此揭开了云南政治现代化的序幕;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中,由留日学生组成的云南护国军政府首举义旗,巩固了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报刊宣传动员民众,吸引革命的同盟军,扩大社会基础,是辛亥革命的一大特色。《云南》杂志是辛亥革命前以省命名的革命期刊中存在时间最长、出版期数较多、影响较大、颇具特色的一种。它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都是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本文试就《云南》杂志的创办及其革命宣传、特点和影响做一简要论述,为深入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舆论宣传提供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习跃,为后来的历史性巨变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开户了国民政治意识现代化的闸门;辛亥革命的化革新奠定 了“五四”新化运动的基础;辛亥革命促成了民族工业的第一辉煌期,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孙中山武装革命学说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发动的一次革命。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许多人是毕业或者学于日本的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和同盟会为领导,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而发动的一次革命。因此,我们在研究辛亥革命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时,对于中国留日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承前辈之精华,对此问题试加探讨,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中重要的政治事件,任何政治力量都以继承这笔革命遗产为政治目标。抗日战争时期,每逢辛亥革命纪念日,中共皆会刊发各种纪念文本。借助纪念言论,中共将辛亥革命纳入自身革命历史逻辑中阐释,通过辛亥革命史事、败因和继承者等问题,强调自身与辛亥革命的关联,论证继承辛亥革命事业的合法性,从而获取辛亥革命话语权。这为中共由革命性政党向执政型政党转变提供了法理基础,也是其高超政治智慧的一个侧证。  相似文献   

6.
云南护国首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云南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云南护国首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云南地方实力派在全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浪潮中联合进行的一次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三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留日学生对云南护国起义的爆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一致的反袁浪潮下,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帝制为共同目标,团结一致,积极行动,以蔡锷作为纽带,最终促成了全国反袁阵线的形成,为云南护国首义的发动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云南首举义旗后,由留日学生构成的护国军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前军事、政治、经济动员,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护国三军总司令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及大部分将领均为留日学生,他们构成了护国军的各级骨干,在战争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保证了护国首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王晓秋 《留学生》2011,(9):12-13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经追溯辛亥革命的历史,指出革命思想乃是由留日学生“提倡于先,内地学生附和于后,各省风潮从此渐作”。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说中又讲到,当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时,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万多名留日学生,他们“发起救国.提倡革命的风潮……可见一代留日学生在创立民国的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回顾历史.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运动时期(1894——1912年),中国留日学生联翩东渡,蔚为大观。其中,自费留学生所占比例甚重。他们“自备资斧”,负笈东洋,学习西学,沐浴新风,不少人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行动先驱,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迄今为止,论者在探讨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多就留日学生整体而言,而对其中为数众多的自费留日学生的情况却鲜有论及。有鉴于此,本文试就辛亥时期自费留日学生的状况、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等问题略作论述,窥其大端。  相似文献   

9.
武昌起义前的西北地区,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革命党人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秘密会社活动频繁;一方面,留日学生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武昌起义后,西北地区率先响应。以陕两为中心,清军先后由东西两线进兵,集中围剿,成为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前西北地区的一场悲剧性战争。西北地区响应武昌起义其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为辛亥革命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先决作用,为西北辛亥革命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辛亥腾越起义从酝酿、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历史事实,填补和纠正了以往官方文献中对腾越起义历史的缺略和歪曲。论说了腾越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和地位,指出,腾越起义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在滇西地区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革命政权,这在云南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腾越起义为云南辛亥革命的胜利立了首功,它促进和推动了云南辛亥革命的进程,为云南以致全国的辛亥革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指出,腾越起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群众性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民主革命精神,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还阐述了“大理总机关部”大地主封建官僚士绅集团和省军政府的某些保守势力,对腾越起义的排斥、打击和镇压行径。同时,指出了腾越起义从胜利到失败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中留日医学生组织的红十字团加盟中国红十字会,从事辛亥战事战地救伤葬亡工作。留日医学生的行动增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力量,扩大了救护范围。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取得圆满成功,留日医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留日女学生会蠢辛亥摹命时期留学日本的女性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旨在宣传妇女解放的妇女团体,它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上有专壹晏的历史意义。中国留日女学生会的会刊《留日女学会杂志》从妇女与政治改革和社会改良两个方面着力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中国社会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研究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为了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学生赴日学习。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学习,始于1905年,此后又于1906年、1908年派出两届共100余人赴日学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派出少量的留学生赴日学习海军。尽管这批海军留日学生人数及其影响远不及当时留英、留美海军学生,但是作为中国海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成为海军参加此次革命的主力;参与近代海军的日常教育与训练,特别是参与东北海军的组建与发展,对东北海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参与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建设与探讨,对中国近代海军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史研究应注重与社会现实接轨,适应现实需要,要与中国近现代史其它分支学科相结合,探寻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契合点,恰当地凸现研究的实用性,开展辛亥革命史学史的研究,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与其它史学分支及人文学科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开辟新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16.
近代浙商群体,在伟大的辛亥革命中,以多种形式来支持革命,但基于自身群体特征,支持的方式多以财政支持为主,政治军事为辅.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浙江不同地域商帮群体的财政支持力度呈现较为鲜明的特点.正是浙商群体在这场革命的不同阶段,很大程度上以捐款筹资的形式来参与革命,从而大大地缓解了一直困扰着孙中山及其革命事业的经费难题,有力地保证了上海及南京等地的顺利光复,这就为南方各省的光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泛长三角地区发挥了中国其它区域无法替代且难以比拟的作用。上海一度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苏浙皖三省创办的宣传革命的报刊和学堂在国内占有绝大的比例;三省留日学生最先从事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泛长三角地区的光复会、岳王会等革命团体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还建立了许多同盟会分支机构;三省革命党人为发动武装起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岳王会发动安庆马炮营起义最先开创了以新军为主力的武装斗争模式;在响应武昌首义方面,泛长三角地区在整体上居于全国的前列,江浙资产阶级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相似文献   

18.
唐继尧自订的《东大陆主人言志录》是海内外刊行的唯一一部唐继尧诗集,反映了作者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到二次回滇各个历史时段的观念、情感和心态。全书以同、家、友为主题,再现唐继尧从游学日本期间的热廊爱国,到辛亥革命前夜雄心犹在、壮志未酬的痛苦、紧张与焦虑,再到理想落空,迷信武力,步人中年的沧桑无奈。诗集还呈现出唐继尧对待夫妻关系的儿女情长,以及与留日好友惺惺相惜的醇厚情感。  相似文献   

19.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