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书”中前“四书”之比较研究韩伟在古代汉语中,读起汉字造字方法,总离不开“六书”之说,“六书”,即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汉代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而文子学家戴震则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  相似文献   

2.
“六书”说立足于小篆分析汉字构形,反映了汉字构造的法则,但也有诸多不足。“三书”说弥补了六书说的不足,提出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掌握“三书”说,重在准确理解假借,“三书”说所舍弃的转注实际上便是形声字中加注了音符。  相似文献   

3.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字学的桎梏。后代学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字构形研究始于“六书”,徐锴的“六书三偶说”上承“六书”,下启“四体二用说”,推动汉字构形研究深入发展;受“体用说”影响,20世纪30年代,唐兰从汉字结构本身出发创制“三书说”,使汉字构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80年代,裘锡圭基于汉字的实际完善了陈梦家的“三书说”,提出的“新三书说”一直被学术界所推崇;90年代,相继有新的构形理论产生,反响大的有詹鄞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的“部件说”,分别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 研究汉字的结构,我国传统文字学有“六书”之说。尽管历来对“六书”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可以说“六书”基本上反映了汉字的产生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宇的特点,决定了解释汉字的  相似文献   

7.
隶楷汉字与古文字的结构原理不尽相同,传统的“六书”不适于作隶楷字形的分类标准与类别名称,汉字研究应该揭示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明确它的共时性分类原则,隶楷汉字出现的直观缘由是小篆那圆转的构字线条变成隶书的规则笔画,象形字不能“画成其物”,指事字不能“察而见意”,传统“六书”的基础-象形条例无法继续存在,汉字造字理论就必然会发生变革,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有六种;笔画直接组合法,加笔画法,符号组合法,符号偏旁组合法,会意,形声,这是隶楷汉字的构字方法,简称“新六书”。研究隶楷汉字的构字理论是对传统造字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六书”是研究汉字的理论 ,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与教学都与它息息相关 ,而且这一学术传统仍将继续发扬下去。可以说 ,“六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也仍然富有蓬勃的生机。因此 ,清理、总结“六书”研究的学术史 ,使学人对“六书”的形成、发展概况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文联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韩伟先生所著《“六书”研究史稿》,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六书”研究史的力作。一、体系严密 ,分期富有科学性《“六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对从汉代兴起而绵延至今的“六书”之学做出了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9.
六书简论     
“六书”这个名称,始见于《周礼·保氏》,而“六书”的细目,则始见于刘歆《七略》。由此可知,用“六书”分析汉字,是从汉代古文家开端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之二)     
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因此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十分密切。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应当懂得汉字的构造。中国古代学者一向用“六书”解释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是人们总结的汉字结构的六种原则。“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周礼只是提到了六书。到了班固才具体地说出六书的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到了许慎才具体地谈到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课程“六书”理论教学中的矛盾,可以对“六书”理论部分的教学加以改进,即补充进关于现代汉字形义关系特点的内容,让“六书”理论与汉字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对“六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12.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3.
说起汉字的形体结构,自然离不开“六书”,但历来有关“六书”的解说,又令人莫衷一是,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或曰“六书”均为造字之法;或曰“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之法。笔者认为:持后一说的人忘却乃至否定了“转注”在汉字发  相似文献   

14.
“六书三耦”说与汉字的形体分析古敬恒“六书”一同,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名目未论及。汉代郑众、班固和许慎分别提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传统文字学采纳了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起来说,“六书”是战国末到...  相似文献   

15.
要说明的问题有三点:(1)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2)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3)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正确把握未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导向。  相似文献   

16.
论表意方式、造字方式和结构方式──兼评“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独辟蹊径,通过对汉字表意方式、造字方式和结构方式的深刻论述,为正确和全面地认识“六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对“六书”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正>汉字“六书”之说肇于汉代,而述之最详者为东汉许慎。许氏不只在《说文解字·叙》中列叙了六书细目的义例,还在《说文解字》正文中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对汉字的形体、意义、声读进行了辨析,这在汉字研究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许慎以后直到南店宋初,传述六书不乏其人,其著名者西晋有卫恒,北魏有江式,  相似文献   

18.
肖騤 《语文知识》2010,(3):82-83
文章主要考察《说文解字》中含“从X”的字在形体上的结构类型:既有独体结构,又有合体结构;合体结构中又有“形+形”、“形+义”、“义+音”、“义+义”等,只有“义+义”型才与六书中的“会意字”相当。文章认为,六书不等于汉字的结构类型,其中可能有部分重合,但总体上适应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学者一向用“六书”的理论研究汉字的结构及其发展。“六书”理论统治了中国文字学界近两千年,当然是和这一理论的优点分不开的,但这一理论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本文客观地阐述了“六书”理论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汉字结构分析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领域,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字形结构,一直是最基本的方法,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列出“六书”的细目,还给它们逐一下了定义,并以六书为原则对9353个汉字的小篆字形逐一分析归类,从而使“六书”理论牢牢地植根于传统文字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