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闻工作中,通讯员写稿是业余的,做一个好的通讯员,就包含着自身工作好和稿件写得好两层意思。如果单打一,顾此失彼,当通讯员也就失去了意义。如何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优秀通讯员,笔者以为要选好结合点,做到两者兼顾;工作促报道,报道促工作。  相似文献   

2.
搞好新闻摄影,当好摄影通讯员是要长期付出努力的。为此,简述一点体会,仅供摄影通讯员参考。   一、培养发现新闻的敏感性,力争多出新闻照片。   发现新闻的能力,就是大家常说的新闻敏感。如果少了发现新闻的敏感性,那就很难拍出新闻照片,更无法拍出好新闻照片。   发现新闻的敏感性,不是头脑里生来就有的,它是靠摄影通讯员每日每时培养而积累形成的。摄影通讯员应养成一种良好的作风,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都要了解社会发展的主流;善于在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并从生活中选择新闻。做到不仅能在突发的重大的新闻事件中…  相似文献   

3.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个通讯员要想在新闻报道上做出较大成绩,成为优秀通讯员有很多方法,而搞好资料积累、重视学习借鉴是一条重要途径。只要拥有丰富的资料,新闻写作就会方便快捷,事半功倍。那么,通讯员为什么要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怎样收集资料呢?结合自己2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谈谈通讯员的资料收集。  相似文献   

5.
如今,每天数以万计的新闻通过各种媒体诉诸大众。就是这样,新闻记以及广大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仍有大部分得不到采用。  相似文献   

6.
春节过后,大庆石化地区有110名工作在不同岗位的通讯员收到一份厚重的礼物——企业为他们订阅的通讯员必读刊物《新闻三昧》。  相似文献   

7.
栗志涛 《新闻三昧》2000,(11):33-33
报谓“小新闻”就是与全国性的“大新闻”相比发生在某局部范围内的新闻。所谓写大“小新闻”就是提升发生在局部范围内事件的新闻价值,使其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基层通讯员经常接触的就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那么如何才能把我们身边的“小新闻”写大呢?第一要注重研究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局部工作在全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是以通讯形式为新闻机构反映情况、采写报道并按稿计酬的编外新闻工作人员。通讯员队伍是贯彻群众办报、开门办报方针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部队当了20多年摄影通讯员,从入伍至转业到地方,一直没有离开新闻摄影岗位。其间,除了负责向部队报刊提供新闻图片,还有不少图片在地方报刊发表。1993年10月,我脱下了心爱的军装,转业到石家庄日报社继续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石家庄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编辑部经常收到部队摄影通讯员的来稿。由于我也是军人出身,对部队来稿就多了几分偏爱,编发了不少军队支援地方建设和人民群众以不同方式拥军优属的图片。有的照片还在各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但是从众多的部队来稿中有时常发现一些问题。有的照片属于技术方面…  相似文献   

10.
教育系统通讯员绝大多数是人民教师,他们的字功底比较强,逻辑思维比较严密,写作水平比较高,写议论、通讯没有问题,但要写好新闻报道特别是写好报纸常用的消息,并非易事。我作为黄冈日报《科教周刊》的编辑,每天都收到大量的通讯员来稿,觉得教育系统通讯员来稿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新闻不够新,消息中没有导语和时间,没有交待新闻背景材料。如何让教育新闻出彩呢?  相似文献   

11.
朝东 《新闻采编》2003,(6):34-34
在 基层 ,经常听一些通讯员抱怨 :“我所在的单位小 ,单位成绩又平平 ,老感觉没什么新闻可写”。通讯员中有这种“基层天地小 ,没新闻可写”想法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基层通讯员因所在的单位小、信息相对闭塞 ,不像在大机关那样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快捷 ,是客观存在的。但主要还是通讯员对党当前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得还不够 ,通讯员本身对新闻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自己缺乏新闻敏感而造成对基层所发生的新闻“熟视无睹” ,导致觉得基层小单位“没有新闻可写”的错误认识。只要解决上述几点 ,同样 ,在基层小天地里也是可以…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13.
肖锋 《新闻导刊》2004,(4):54-54
在企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笔发现许多基层通讯员的稿件写得干涩、不生动,或不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情况,掌握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资料不充分,从而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为报刊媒体所采用。通讯员如何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笔根据多年来当基层通讯员的经历,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15.
秦兴梅 《新闻知识》2005,(11):72-73
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开门办报”的习惯,非常重视与读的互动,也非常欢迎通讯员的报料和来稿。当然,稿件需要择优。但通讯员的新闻素质参差不齐,写稿动机不一。记如何帮助通讯员,尤其是基层通讯员提高来稿的见报率,培养新闻源,不仅是许多新入行记的困惑,也是通讯员自身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大都来自基层,是业余写作新闻的爱好者。为各个媒体提供了大量信息和质量高的稿件。在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讯员的特定位置和环境,导致在文化素质、政治素养、采写业务水平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通讯员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断进步。笔者认为,提高素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何谓目击式新闻?也就是常说的现场新闻,即记者或通讯员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并将这些形成文字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学大辞典》也作了这样的定义: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及时报道现场情节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19.
更正     
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采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写作的质量。各级通讯员作为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力量,有必要在“五官”方面加强修养,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新闻线索,获取新闻资源。在近几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渐渐摸索出一条新的“捷径”,那就是到简报里“淘”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