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戴礼·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殷历”和“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月令"书是一种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体系记载历象、物侯,并以此安排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文献体裁.这种体裁,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存文献<诗经·七月>、<夏小正>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都有不同形式的反映.而初以"月令"命名者、且最代表月令书的专文,则见之于<礼记·月令>>.自此以后,"月令"书体裁广为流传,仅中国农书全部或部分采用以时系事(即"月令"体)体例写成的就有二十余种,<逸周书·时训解>、<四民月令>>与<农桑衣食撮要>>,都是月令体文献的典型代表.对此,学界论述的较多.但是,学界很少注意到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与我国传统月令体的关系.实际上,10卷本的<东京梦华录>第6至10卷的内容,也是很典型的月令体文献.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2,(9):53
"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包括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即夏历以建寅之月(即现行农历正月)为岁  相似文献   

4.
诗意的乌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类的鸟类崇拜及其相应的文化意象中,乌鸦在人心目中的印象与原始人类的生括和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神话、传说和原始典籍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乌鸦的记载.在中国神话中,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太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而在原始人类的朴素的意识里,往往把乌鸦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乌鸦在先民意识中所占的地位.古代神话中有太阳内有"神乌"的记载.<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日中有金鸟,月中有玉兔.这金鸟,又称乌鸟、阳鸟、三足鸟或玄鸟,其实都是指乌鸦.<诗经·邺风·北风>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意思是说:"穿红衣的都是狐啊,穿黑衣的是乌鸦."古代成语中有"爱屋及乌"一说,可见乌鸦在古代文化中应有其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中,多次出现阳燧、方诸(亦名阴燧)、钻燧、燧的记载,东汉学者许慎、高诱等人,对其解说分歧很大,后代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不可不辨析清楚. 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的惠民思想是同"无为而治"和"以民为本"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无为而治"的要求,<淮南子>提出社会治理中应当顺应民性;从"以民为本"出发,<淮南子>中提出了"顺民"、"宁民"、"爱民"、"利民"等关注民生的主张.<淮南子>中关于惠民的许多观念,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最初<淮南子·说山训>和<史记·孔子世家>相继引用表达对君子风范的景仰,其后该诗句作为格言更是广为征引.其中,"高山仰止"音、义都非常明确,无可争议;但对于"景行行止"的句义和读音,各家却存在很大分歧.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拟对其音、义作出详细辨析.  相似文献   

8.
在<宋史·艺文志>和<宋史·道学传>中分别记载宋人冯忠恕编纂的<涪陵记>与<涪陵纪善录>.在后世的文献中两书亦被陆续提到,且被看做同书异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考,认为<宋史·艺文志>在编纂此条书目的过程中漏掉了"善录"二字.也就是说,<宋史·艺文志>中的"冯忠恕<涪陵记>一卷"实为"冯忠恕<涪陵纪善录>一卷"之讹.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关于<诗>与礼的论述中以及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上,它们的"<诗>论"都具有一致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诗>论"的相似性、<荀子>与毛鲁韩三家<诗经>传授联系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相似性,则非常有力地印证并丰富了孔子--七十子--一七十子后学--苟孟--汉儒这一条先秦儒学经籍传授以及思想延续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里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为了加强疑问语气、感叹语气;谓语偶尔可以放在前面。如: 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诗歌里,容许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如: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小雅·鸿雁》 多我觏痻,孔棘我圉。《诗·大雅·桑柔》 除此以外,谓语在前,主语在后的句子极其罕见。《尚书》和《周易》偶有用例(见下文)。从西周起,更不易发现了,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在现存西周文献中只发现八例。但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却有很多用例。现象十分奇特,值得研究。 《夏小正》旧说为夏代遗书,孔子自杞国发现,这是一篇前历法时代“观象授时”之作,它记载每年十二个月的星象(缺二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和物象,当时据此以指导农业生  相似文献   

11.
Google Calendar在成人学习时间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工作者、家庭承担者、学习者等多重社会角色的成人,在其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渴望学习但学习时间受限且安排不合理的困境。学习时间不够、时间不合理安排,显然成为成人学习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人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时间分配问题,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本文从应用的角度阐述了成人如何利用Google Calendar为平台工具进行学习时间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以及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开展。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校,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针对成人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对时间进行管理以便于其学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成人学习与时间管理进行研究,对网络中的时间管理工具进行了探讨,并对成人时间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我国维吾尔族人改信伊斯兰教以后的宗教历法—伊斯兰历法(是指希吉来历)的来历,并阐述了伊斯兰历与公历的互算方法及维吾尔族人的宗教节日。在介绍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鲁孜节等节日的基础上,谈论了民族风俗和有关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4.
夏代是杜撰的吗——与陈淳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王朝是否存在,过去由于史证较少曾被一些学者所怀疑。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已不怀疑,然仍有部分外国学者出于种种原因,捡拾过去学者的论点而对夏的存在持否定态度。陈淳博士发表于《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的《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一文,采取转述国外学者有关批评的方法并基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认为夏是“杜撰”的。此论很值得商榷:一、不能带着“周人杜撰夏朝历史”的先入为主的成见;二、甲骨卜辞中并非没有丝毫夏的踪迹;三、夏与商、周一样,同属于“早期国家”;四、不能否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夏朝历史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彝文古籍中“十生五成”图推算十月历和“五生十成”图推算十二月历的文化内涵,论述彝族天文历法的独特性。又从“五生十成”图、“十生五成”图分别与《河图》、《洛书》对比,其图象、论理完全一致,看出彝汉古文化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动摇。主要原因是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加之,考古发掘一直未能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致使夏朝的存在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实际上,从史学方法论讲,记载夏朝历史的晚出文献仍有其真实成分,不可一笔抹杀其学术价值;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理由。夏朝是中国文明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  相似文献   

17.
侠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已经对平民,进而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平民的慕侠思想,群体的特征,侠与主流社会的关系,现代传媒对侠文化的推广,平民眼中侠形象的变异等多方面对"侠"对平民的进而对社会的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举办之“太原建城2500年”庆典所据之公元前497年,实为“晋阳”城首次见诸中国历史文献之年,这以后之2500年仅是“太原”历史的一部分。晋阳城史前之二千余年的太原历史则更为辉煌,金天氏封台骀于太原,尧、禹曾一度在太原的建都,以及此后太原发生之诸多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的生生不息完整的发展历史。太原在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形成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对这一段历史我们应当百倍珍惜。  相似文献   

19.
渭南方言中的"下",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本文就其与普通话加以比较,重点描写了它在渭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20.
夏同龢是清代贵州两位文状元之一,其《行政法》著作等实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粱光华、饶文谊、张红辑校的《夏同龢文辑》,资料丰富,点校精当,对研究中国法学文化的发展史,激励后学追步先贤,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