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波 《图书与情报》2007,(4):126-130
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已经是硕果累累。要研究中国的古代历史文化,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甲骨学知识。随着一系列甲骨文及甲骨文献大型著录汇编、资料文库的编纂出版,甲骨文献研究也在甲骨文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起来,一些学者对甲骨文献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甲骨文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文章就甲骨文献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为研究文字的流变发展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甲骨文献是中国图书文献的源头及对古代文明探源研究提供实物佐证等方面的价值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2.
《铁云藏龟》是公开印行的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这本书首次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于世,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甲骨学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铁云藏龟>是公开印行的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这本书首次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于世,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甲骨学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何会 《兰台世界》2012,(15):5-6
甲骨文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首要之工作在于考察其文例特征。因此,自甲骨学诞生之初,文例研究便受到学者的极大重视。本文主要是梳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文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读顾音海先生《甲骨文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2002年)一书,感觉此书材料比较翔实,尤其是书中刊载了很多甲骨文片和有关甲骨文著作的照片,让人们能直观地感觉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尤其是《甲骨学上人与书的故事》一章,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者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添 《出版广角》2018,(5):41-43
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甲骨文工具书继承了传统金石学字书的编纂特点.随着甲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汇集字形、阐释字义、卜辞索引等为主的各种类型的甲骨文工具书得以产生,为甲骨文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数字化阅读时代背景下,编纂内容更丰富、检索更便捷、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甲骨文电子工具书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百年来,甲骨文经历了发现、搜集、发掘、整理、释读、编成、通览的过程。广义的汉字研究,比甲骨学起步更早。汉字研究和甲骨文研究一样,同样经历了“草创时期”、“发展时朗”、“深入时期”。当今是世纪之交,汉字研究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社会化的“创新时期”。汉字研究的社会化已成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许多相关的话题和课题正在凸现和确立,一些交叉的边缘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汉字研究社会化的提出,既是对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化的呼应,也是对汉字研究的拓展、深化和创新。它为汉字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出  相似文献   

8.
凌玉杰  冯铃 《大观周刊》2012,(52):99-99,101
甲骨文是甲骨学研究的基础。而甲骨文的原始材料是甲骨文赖以存在的依据。如何选择原始材料进行探究,成为研究者们所需要关注甲骨文的起步。1978年《甲骨文合集》的出版,开启了甲骨文字研究的新境界;在这之后,《甲骨文合集补鳊》在《甲骨文合集》的基础上增收、补齐、更换,完善了《合集》并把研究范围扩大;与此同时。《甲骨文合集释文》的出现让人们对殷商时期的认识从抽象转为具体。进入90年代以后,《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考古及2003年出版的著作,把研究者们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为把研究目光由“王卜辞”延伸到“子卜辞”。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我国档案史料大发现的年代。殷墟甲骨文、汉晋商牍、敦煌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是我国近代档案史料的四大发现。这些长期以来或深埋地下、或扃锁秘室、或视同废物的历史文化瑰宝,都以其夺目的光彩展现于世人面前。在发掘、搜集、保护、整理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国学者们编纂公布了大量的编研成果,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使档案史料编纂公布活动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编纂公布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的文字记录。我国著名甲骨学者陈梦家说它实…  相似文献   

10.
正值甲骨文发现100周年之际,由安阳日报社记者刘志伟所著的《百年话甲骨》一书一经推出,立即引起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部呼声极高的热门畅销书。由海潮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话甲骨》面世仅仅一个月,即被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选中,作者刘志伟带着他的新著,应邀走进了演播室,就“甲骨学100年”这一话题,畅谈了甲骨百年的风云历史。 我们知道,与明清档案、敦煌写经、流沙坠简并称为近代学术界“四大发现”的甲骨文是1899年被发现并认定的。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的安阳由于小屯村发现甲骨文字而名震寰宇。100年来,几代学人为之付出了智慧乃至生命。《百年话甲骨》的作者刘志伟,一直对故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从1984年考进安阳日报社开始,便致力于甲骨学的研究,利用多次采访国内外殷商文化学术会议的机会,遍访甲骨学商史界的著名专家学者,贪婪地吸吮殷商文化的营养。同时,他围绕自己的采编范围而建立起来的资料库又大大促进了采编工作,逐渐自觉地以“学者型记者”来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1.
书名:甲骨学一百年主编:王宇信、杨升南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9月 这是关于甲骨学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该书对甲骨学的兴起和一百年的发展作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归纳和概括,是当前甲骨学研究最高水平的结晶,是甲骨学入门和继续向前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对于推动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书材料丰富,论据充分,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实用性,深受广大读者和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欢迎。书名:为了理想 — —党史文物中的风云岁月作者:陈晋、赵新茹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教…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是商代的档案 ,已为档案学界普遍认同。张国硕先生发表于《档案学研究》1999年第2期的《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以下简称《非档案说》)向甲骨档案说提出了挑战 ,否定了甲骨学、档案学几十年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非档案说能够成立吗?现就张先生文章中的观点提出一些疑问。一、档案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问题。讨论甲骨文在商代是否是档案 ,当然要首先从档案的定义说起 ,因为定义是对概念的内涵和界限的确切的逻辑规定 ,揭示出档案概念的本质属性 ,才能告诉我们档案是什么。《非档案说》也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13.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既然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引发"甲骨学",敦煌遗书的发现引发"敦煌学",那么作为一种高丽到朝鲜七百年间形成的文献形式——"燕行录",也应该能在世界历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邱瑞中教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燕行录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5日,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甲骨文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甲骨文学会会长谢兆岗先生专程赴南京,向江苏省档案馆捐赠甲骨文书法作品40幅及甲骨文字库等档案资料。目前,江苏省档案馆已收集到徐自学、王本兴、周见人、张展、单健民、韩志强、魏峰等人捐赠的档案资料四十余件,甲骨文书法作品十余件,其中就有‘甲骨  相似文献   

15.
档案信息     
<正>江苏省档案馆接收甲骨文书法作品进馆近日,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甲骨文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甲骨文学会会长谢兆岗先生专程赴南京,向江苏省档案馆捐赠甲骨文书法作品40幅及甲骨文字等资料。目前,江苏省档案馆已接收徐自学、王本兴、周见人、张展、单健民、韩志强、魏峰等人捐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研究资料编委会编,精装16开,定价:980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自甲骨文发现百馀年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或  相似文献   

17.
聂桂兰 《兰台世界》2012,(10):25-26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1898年,王懿荣偶然发现并认识了甲骨文[1]。甲骨文的发现,像璀璨的群星,把学  相似文献   

18.
本篇论文为亚洲历史档案资源之中国古代部分,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中国古代纸质档案保存下来的以唐朝为最早,以明清为最多,但是明清以前乃至造纸术、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也存在着大量的古代档案,这在上一世纪初被誉为学术大发现,尤以甲骨档案和简牍档案为最,目前已经形成了甲骨学与简牍学。纸张发明以前,我国古代档案的载体主要有甲骨、金属、石刻、简牍(含帛书)。到目前为止,甲骨出土十几万片,遍布世界各地,目前经过努力,大部分有字甲骨都收录在《甲骨文集成》一书,故对甲骨档案此处不再多说;金文档案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战国,但一直到明清犹…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05,(5):55-56
甲骨文网格指数调查结果中,中国名列全球第四,此外中国企业在IT系统标准化和整合方面列第一并表明在实施网格计算方面已迈出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甲骨文、敦煌文书和明清档案三项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引起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这里发表的赫尔曼·考斯特著《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简介》一文,译自北平天主教大学东方研究杂志(Monvmenta Serica)1936年第二卷第1期,它记录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状况,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作者文中某些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编译者已在文中夹注说明,文后为原作者注。现予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