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后,高中地理教材中增设了"问题研究"的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并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据笔者的了解,课改实验实施已有五年,但"问题研究"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在问题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许多老师根本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研究"。二是把"问题研究"当成常规课来讲。究其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随着"自主课堂"理念的实施,我逐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个看似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问题,其实是在给孩子"搭桥",其实是扶着孩子过桥,而要想让课堂成为真正的"自主课堂,"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建桥"。怎样教学生"建桥"呢?理解一:了解学生"建桥"的能力只有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山东省有一定代表性的2个地区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经X2检验: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了解状况、必要性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和农村对教师、学生、家长对"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了解状况、必要性认识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和学生对"发展性学生评价"在"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和学生对"发展性学生评价"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李万新 《学子》2013,(9):19-20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作战的第一要义,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班主任对学生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做学生的工作也好,做家长工作也罢,都应该是从了解开始的,你不了解对方,工作就容易陷入盲从、主观,累而无效。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班主任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班级,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用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来表达你的思想,再用你的思想来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行为。而了解学生,贴近学生,使自己能被学生接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我觉得中医上的"望、闻、问、切",就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有"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热带雨林的危机"、"城市化问题"四个标题。第一、二部分内容实质上是讲殖民统治对巴西文化、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三、四部分内容实质上是讲殖民地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本节内容的脉络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巴西如何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的贫困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概念、背诵差别,而是让了解"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特点、实施方式和它们的关系,纠正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语篇教学"为主。而语篇"是指文本教学中所表达的完整语义,"语篇意识"则一种基于"语篇教学"之上的教学引导,其引导学生理解特定语境下的语篇信息。在语篇中,教师建立知识的框,从而使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但是,数年的教经验,笔者发现"语篇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提问"的学难题。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但是,学生在自主思考时难免会有一些肤浅问题存。这时,教师正应去引导学生重拾"语篇",善于引导学生问,设计一些有价值而有意义的问题。倘若,教师忽略了学生提问"的实效性,而"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就不能促进学成果高效生成,以及及时了解学生学情。这篇文章从四面谈及教学中有效"提问"。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了解的,一天就告诉自己的学生。于是前输后灌,力气花了不少,学生偏偏就是对你所讲过的没有掌握。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让教师们大为费解,于是就出现了抱怨,说:"学生资质太差、基础不行、太笨了……"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班都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教育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需要班主任探索研究。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最艰巨,最头痛的案头工作。这些学生纪律性差,成绩低,时常有可能在班中兴风作浪,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都见过,每个"问题"学生都有不同个性,但有一个共同特点:纪律松散、成绩差。总结多年来班主任工作,我认为转化"问题"学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钱玉珠 《海南教育》2014,(20):33-33
对于学生的插嘴,有人认为是对教师的一种不尊敬,是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一种表现;有的则认为是他们情感的真诚流露,说明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本文并不是从"允不允许"、"能不能"的观点来剖析插嘴现象,而是对"学生为什么要插嘴"、"插嘴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自主先学"主张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积极主动地预习新课内容,梳理不熟悉的字词,查阅文章的背景知识,整体感知新课的内容。"通过"自主先学",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中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能更有效地突破知识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更利于师生交流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一、教师应更新理念,让学生树立"自主先学"意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循规蹈矩、学生本本分分,  相似文献   

12.
黄智明 《山东教育》2010,(7):108-108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总结出班主任工作的三字经:"明""细""恒"。 首先,班主任要"明"。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才可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接任新的班级,如果班主任摸清了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王玮 《考试周刊》2011,(84):210-211
"问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一直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家庭"有哪些类型?如何教育"问题家庭"中的"问题学生"?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新学期开学,上海市教委把"零起点"作为重要举措推出,期望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零起点"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作为课程领导的校长应该承担在实践"零起点"中的自身职责。首先,我们要了解"零起点"举措的缘由。课程设置一般有三方面的考虑:学科、社会和学生。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对社会发展关注不够,对学生发展关注得就更少了。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鉴于这样的认识,各学科在内容安排上都有一定变动,其中"螺旋式"上升是重要的变化之一。过去小学一年级开学之初,语文课集中学拼音。新课程实施后,拼音学习分散了,  相似文献   

15.
符文浩 《考试周刊》2012,(56):174-175
就读职高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但"后进生"也有成才的欲望、有做人的自尊,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化腐朽为神奇。"后进生"转化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各科任老师必须形成教育合力,把课堂当做"后进生"转化的阵地,用我们的真心和爱心,为"后进生"撑起飞翔的天空。 一、了解"后进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多年与"后进生"的接触,了解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教材的使用,向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的一"标"多"版",也给许多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迷茫.以江西省的九年级《化学》为例,全省各地正在同时使用的《课标》教材有"人教版"、"上教版"和"仁爱版"三种.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较好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掌握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这是因为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初中学生不适合展开太多研究。第二,在掌握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中国实情。第三,在掌握方法上从“身边”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对农村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的总结,对学生的问题表现方面即纪律方面、学习方面、单亲家庭、网瘾、心灵有"惑"、教育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每类案例从"问题学生"的主要表现、事件调查、教育过程、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中的"问题学生"的形成有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四方面的原因。作为直接教育和管理学生的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需要有"熬粥"的心态,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当好孩子的心灵导师,创新转化手段,引导孩子到自己内心去寻找强大的力量,从而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班主任工作挑战最大的可能就是"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了。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问题学生",班级的工作无形中就会增加许多;如果"问题学生"多了,班级里的工作就变得艰难。因此,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班级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