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利用CGSS2015数据,从文明礼貌、保持公共环境卫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敬老爱幼五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来看,我国青年社会公德意识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女性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普遍高于男性,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社会公德意识越强,党员的社会公德意识高于非党员。中西部地区青年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本文最后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重视家庭公德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加强自我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社会公德建设支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公德的示范者。然而,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社会公德失范问题,若得不到正确认识和有效治理,将影响到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从多层面、多视角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即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外因素,通过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环境,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法、注重自我修养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所谓的社会公德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道德准则。一般包括:平等待人、礼遇于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尊重民俗等内容。社会公德礼仪要从小学生抓起,真正把社会公德教育做为常识常规,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渗透教育,从小打好社会公德的基础,将来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大学生存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应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开展荣辱观教育、社会公德的法制化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优化网络管理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小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订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让社会公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发展十分必要,但是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其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社会公德行为失范以及社会交往诚信缺失三个方面.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层次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因此,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准,要提高家长的社会公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改革社会公德教育方法,唯此才能彻底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的现状,为其健康发展筑起坚实防线.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出现了较明显的“滑坡“现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应从强化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公德情感和公德意志、加强大学生公德行为的培养以及为大学生公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和谐农村社会公德建设基本要求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内在要求.本文从提高农民道德素质、规范农民从业行为、营造农村和谐氛围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和谐农村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精神文明,是相对物质文明而言的,是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社会文化、知识,即人们在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水平;社会意识即政治思想、道德面貌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信念.理想、情操;社会公德,即通常说的“五讲四美”等方面的内容.统言之“教书育人”即包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析言之“育人”就只侧重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公德两个方面,它的核心即主题是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以杰出的文学大师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社会评论家和批评家。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和民生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卓越的透视力,有效地利用小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政治和道德弊端进行尖锐的批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弱势阶层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狄更斯相信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道德的力量可以造福社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说建造成一个道德库,以此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他的大多数小说是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描写与批判,成为"英国状况"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他对社会的评论提高了阅读者的集体意识,有效推进了越来越影响当局决策的公众舆论的形成,也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城市治理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带动了许多优秀作家利用小说对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影响英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论公民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及培养公民道德已经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文章简要介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公民道德的理解及其培养的观点,并揭示其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人们思维、行为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了我国社会道德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提高社会道德内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虽然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作为儿童教育的重点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但随着专家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尚不清晰,不良社会因素、错误的教学方法、不良的家庭环境给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带来了阻力。只有通过明确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矫正儿童品德发展与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和家长的配合作用,才能推动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乃至科学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从道德境界的角度,谈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联系,结合社会公德建设,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针对性.该文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是朱熹修身工夫的三个重要环节。朱熹的修身思想。上承先秦儒家。下启宋明后学,对于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的完善。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民公德意识的强弱 ,遵守公德规范的状况 ,直接反映着公民素质 ,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也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公德建设过程中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系统和隐性教育系统的功能 ,把外部因素的强迫性和个体修炼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 ,挖掘传统美德内容 ,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的合理精华 ,借助各种载体 ,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 ,创造优美的外部环境 ,寻求道德舆论向道德实践的现实转化途径 ,对于增强公民公德意识 ,提高公民素质 ,形成良好的公德习惯 ,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9.
庄子站在大道角度对社会道德伦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秉承老子的一贯主张,重申伦理价值的来源或根基是大道而不是世俗所谓物质财富、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力。依循这一基本立场,庄子指出:(1)窃国大盗所立仁义伦常不具合法性;(2)真正的仁德不需要任何展示、炫耀;(3)任何与大道公正无私、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等特质相违背的所谓道德伦常,都是非正当、反道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庄子勇于向传统挑战,竭力主张礼数或礼制要与质朴自然之道相协调,其在爱妻死后临尸鼓盆而歌的另类表现,自己在丧葬问题上超然而不失幽默的风趣态度,至今看来,都堪称惊世骇俗。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概念的定义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然而,“道德”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其定义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伦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何对“道德”概念进行定义,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理解;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的运用。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