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朱熹《家训》是一篇关于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文章。《家训》以朴实精辟的语言,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内容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和深厚文化底蕴,今天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试探中国传统修身德育方法的存在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家们着重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至高地位,而道德的习得必须将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道德修养是根本.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修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考察修身德育方法的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3.
朱熹礼学具有很强的经世倾向。朱熹主张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能拘泥于礼书和古礼,使礼的精神与时代的变迁相符合。其变通古礼和简化古今礼的主张,正是为了让礼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为现实社会所采用。《家礼》和《仪礼经传通解》体现了朱熹的经世理念,通过这两本书,朱熹将修身与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内外兼修的礼治思想体系。朱熹强调礼的践履性,并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天理为善而人欲为恶,这是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表达。道德价值论是任何一种道德理论体系的基石,探讨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对于深入研究朱熹的天理观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阶层与西方知识阶层迥然不同,十分重视“修身”。这是因为中国血缘宗法关系浓重的社会是“人治”社会,各级统治者的个人品质直接关系到政治清明与国家兴亡。所以,历代统治者选官时,都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而知识阶层由于自身出路狭窄,只得扰着地投身于政治,同时以良好的自我道德修养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知识阶层“修身”的社会作用有四:一是使知识阶层具有高尚的人格;二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视内心完善,轻视外在事功;四是使知识阶层主体意识弱化。关于“修身”传统的思考与启示:一是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可丰富内心世界;二是“修身”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今天应更新其内容;三是自我道德修养应与政治教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四是应提出切合实际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而不是像传统“修身”的要求那样试图使个人成为圣贤的最高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廉政思想对于我国当今反腐倡廉依然有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朱熹廉政思想在南宋中期产生的原因,并从节欲修身、严于律己;以民为本、廉政爱民;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明察善断、严惩贪官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朱熹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今日中国的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修身思想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及其西方先哲思想的影响。他在参考了古今中外智者有关修身看法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修身的创见。蔡元培认为,修身的关键在修德,修身的要义在于追求积极道德,修身的目标在构建国民健全人格,良好道德的养成仰赖于不断自我教育。蔡元培修身思想虽然形成于百余年前,但是它表达的关于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及观念却是永恒的、普遍的,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道德观与其认识论密切相连,其中关于善恶的思想认识体系丰富而深刻.从研究朱熹善恶观的价值出发,探寻朱熹善恶观形成的道德思想渊源,分析朱熹善恶观的德育内涵,结合当代德育特征对朱熹善恶观予以现代审视,力求探寻朱熹善恶观在现代道德伦理建设和德育工作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把修身养性作为人生要务,源于先秦诸子阐发的共同思想.修身之根本的确立,则造端于孔子,显明于儒家.孔子的修身之道,即为孔子所倡导的内圣之道.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内圣的过程.本文就试图探讨修身之道的道德修养目标,并解析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德教与修身     
道德教育 (“德教”)和道德修养 (“修身”)是培养社会成员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古代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有关理论和学说 ,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以苏州、南京两地高校36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自编君子人格特质评定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君子观。君子人格包含“礼、仁、智、义、忠恕”五种根源特质。然而,在判断君子各条标准的重要性排序上,与传统的“仁、义、礼、智”不同,当代大学生的君子观表现为“礼、仁、智、义”。因此,以礼仪教育作为切入点,强调智慧教育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就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阐述。此次讲话阐释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内在本质、时代精神和价值导向,澄清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分歧,点明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操作路径为:培养学生勤学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修德的道德践履,培养学生明辨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笃实的实干精神。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与艺德育人是辩证统一的,立德树人是艺德育人的基础,艺德育人是高等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立德树人与艺德育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艺术院校艺德育人的途径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艺德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鼓励艺术实践践行,利用名师名作的示范引领等。通过这些途径,有利于培养出艺德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道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道德精神,也是教育的形而上,它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传统道统在于"一贯思想"和"道之传承",近代以来的道统则在于社会演义。道统从过去"人适应社会"、"人则天"的典范演义为近代以来"社会改造人"、"人改造社会"、"天则人"的典范。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精神和西方的民主观念成为道统的内涵,也是教育的规定性,"人民"是近代以来积淀出来的道统,教育在根本上是人民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道德。近代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改造的关系,这个改造是教育实践,本质是启蒙与救亡运动,知识分子的民众情怀则是其根本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关于人格美的意识,主要源自孔子人格思想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体系,而孔子人格思想是依据当时社会经验所建立的道德模式和人格观念,是封建农业社会的产物,有着时代局限性。因此,孔子人格思想在思维方式和逻辑形式上难以符合现代科学意识要求,只有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科学地建构符合现代要求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8.
戴震生活的时代,“理”成了社会优势阶层压制弱势阶层的工具,在道德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以意见为理”和“理欲二分”。戴震认为这些道德理论问题源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修养方法等方面出现了错误,而这些理论错误最终根源于程朱理学受到老、庄、释氏思想的浸害而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的精髓。戴震这种敢于批评封建正统思想并步步深入、挖掘根基的精神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囿于时代局限性,他并没有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等级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19.
"诚意"作为儒家基本修养工夫之一,其内涵在朱熹以"心主性情"观为核心的心性论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和完善。文章通过分析"诚"、"意"以及相关文本认为,其含义包括道德活动中动机的纯粹性和意志的坚决性,以及内化道德意识为道德责任感的过程和时时提撕此心保持精神动力的作用。而诚意与致知、正心的关系以及此在工夫修养中的地位也就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