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博士”、“硕士”和“学士”,这些名称经常出现在古籍文献中,不过古代的用法与现在的含义大相径庭,现加以比较之。“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  相似文献   

2.
考博士者,乃先秦儒学之官,始设于战国。《史记·循吏列传》有云:“公仪休者,鲁博士也。”表明六国时即有博士之目,而秦承之。《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记二》,秦二世曾“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汉承秦祚,博士之置益广。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皆置博士。西汉时  相似文献   

3.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4.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乔牌儿》:“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王季思先生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本)云:“和,哄骗也。《来生债》剧第一折磨博士白:‘古墓里摇铃,只是和哄那死尸哩。’……并以和哄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爻部”云:“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凡爻之属皆从爻(胡第切)。”案爻,古籀均作爻,(卜文)爻,(卜文、父乙敦等)■,(父乙敦等)篆文与古文相同,亦正字也。《广雅·释诂三》:“爻,效也。”《周易·系辞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8.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9.
“道、歧、旁、衢、康、庄”诸字,古汉语中都可以指道路且沿用至今,然其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略作辨析,以助谈资。道,一般泛指道路,“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即将“道”、“途”并举,意指大路;而《尔雅·释宫》所注“一达谓之道路”,更明确“道”之内涵,即没有任何旁岔的大路。歧、旁,常连用作“歧旁”,谓路分两岔。《尔雅·释宫》:“二达谓之歧  相似文献   

10.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廿三课《货殖列传序》中“繦至而辐凑”(305面)注:“繦,同襁,如现在的包袱……繦至辐凑,指四方人带着包,赶着车,来贩运。”此注欠妥。 1.繦,不能同“襁”,更不宜解为“如现在的包袱”。 繦,即钱串。《康熙字典·系部》解:“繦,钱贯也。《前汉·食货志》:‘臧繦千万。’俗作镪。”《新华字典》解:“《古》钱贯。”《现代汉语词典》解:“古代称成串的钱。”本文“繦至”之“繦”即从此义。为名词,作状语,即“象钱串  相似文献   

11.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在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但我们现在的名字的所指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些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相似文献   

13.
黎醒 《现代家教》2002,(11):30-30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与现代的含义不尽相同。博士源于战国时代。据《史记·循吏列传》所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也有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既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硕士我国五代时期即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籍发展至今.可谓命运多舛。隋秘书监牛弘,总结隋以前命运的五厄:一厄是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五家语者,皆悉诣守尉杂烧之。”  相似文献   

15.
二、贰、两都是基数,但用法有所不同。(一)“贰”是“二”的大写,是后人防备数字涂改的假借用法。①“贰”在“不专一”的意义上与“二”相同。如《荀子·天论》:“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遵循治国原则,而又坚定不移,天就不能使人遭祸)。②在数目的名义上,“贰”与“二”通。如《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6.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17.
“虫”在古代的解释比现在广泛得多,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虫者,动物之通名。”王充的《论衡·遭虎》说:“夫虎,毛虫。”虎是一种体魄高大健壮、威武勇猛的动物,它是百兽之王,故而《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图书的历史久远、丰富,从殷商时代的甲骨书算起,到现在长达三千四、五百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图书”一词的含义刘国钧教授在《中国书的故事》中解释说:“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我们也可以说,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有意识地传播知识的工具。在我国古籍中早有“书”的名称。如殷周之际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春秋时的《左传·昭公六年》说:“叔向使诏子产书”。战国时的《周礼·地官大司徒》篇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的《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  相似文献   

19.
成语“义无反顾”中的“反”应写作“反”还是“返”? 在现在通行的词典中有两种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写作“返”;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汉语小辞典》等都写作“反”。 究竟是“反”还是“返”?  相似文献   

20.
自两汉以来,人们较普遍地认为儒家在秦代始终是受到排斥、打击的。如贾谊说:“秦王(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新书·过秦中》)班固说:“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汉书·儒林传》)马端临说:“博士,秦官,……秦虽存其官,而甚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