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源自于德国的"教学论"范式和源自于美国的"课程论"范式的认识不够清晰,造成了目前国内存在着"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并列论"和"整合论"等四种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观点。它们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楚教学论和课程论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教育范式。所以,走出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误读的出路就在于首先认清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研究范式是从事教学论研究的专业人员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遵循与认同的理论、方法等构成的一套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教学论研究范式主要经历了形式逻辑学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学科类研究范式、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类研究范式三种类型。从研究的发展来看,未来教学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将以人、科学、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以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需求为价值导向,以融合与创生为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中"存在者"与"存在"的角度考察我国教学论近30年的研究状况,在研究的思维方式层面对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教学论研究方法与范式、教学论学科构建及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审视.以"存在者"为关照对象的传统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在长期的教学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存在"为关照对象的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是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思维与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复杂性思维作为近20年以来兴起的研究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已被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者所广泛重视。它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调整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用复杂性思维去审视我国当代主流教学论,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理论命题的困境。教学论复杂的学科特点,内在地要求用复杂性思维去推进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从而超越传统研究中的还原论、基础主义、学术权威、宏大的叙事话语、"意识研究"范式等局限。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以教学实践活动和问题为研究现象,旨在揭示教学实践规律的理论。历经过"经验"教学论、"科学"教学论、"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教学认识论、"实践"教学论与"理论"教学论的并立以及走向实践的教学实践论等六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有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与原因,教学实践论的研究方法与表征方式,教学实践的层次和关系。从研究的现状来看,教学实践论的研究范式主张"田野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本质属性是面向教学实践的研究,并关注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学科教学论”与课程论、教学论并列,同属于教育学的三级学科。“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建设,要从自身学科内容的优化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两方面入手。“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制定规划,分层培养;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形成集体优势;对“学科教学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  相似文献   

8.
教学论学科难以发挥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力,是因为教学论研究依然受到了大教学论思维方式和框架体系的束缚;教学论学科发展需要返本开新,反思大教学论的贡献与局限;教学论要发展,必须从大教学论思维方式和框架体系中走出来,从追求发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或统一)艺术"的大教学论转向追求建立"把不同的内容教给不同的人的多样化的科学理论"的微教学论;微教学论的产生需要经过进入教学现场-观察教学现象-提出教学问题与假设-构建教学干预方案-通过以课为例的行动研究验证假设-提炼总结具体教学规律的理论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库恩和莫顿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范式概念,综合两人的见解,可以形成一个对现有社会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论框架。经过范式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教学论的主流已经形成了一种“泛论述的组合范式”,它在为教学论发展提供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需要研究者通过多元视角、概念澄清和实证研究等策略进行超越,以促进教学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论科学化"是当代中国教学论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自从人们有意或无意借用西方标准探讨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以来,存在着传统教学思想科学化和教学论研究范式科学化两种认识。从"接着讲"和"讲自己"的意义上分析,中国教学论科学化意味着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问题、西方教学理论相联结,使传统教学思想在面对当代教学问题的挑战与回应中创造性地演变、丰富和发展。为此,教学论研究者必须坚定本我立场,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展现其历史脉络,以彰显中国教学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比较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东西方教育文明源头上最早的两位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其差异性则反映了各自遭遇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开创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教育研究范式。在当代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东西方教育与文化正由传统分化走向新的融合,或许从比较文化角度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及其所显现出来的相似性合差异性,能给教育科学发展一些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2.
German readers would immediately associate the term ‘discipline-based’ with Didaktik, which in the German-speaking world is an established branch of education science. The first section therefore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daktik, understood as a theor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ch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cipline-based and general teaching theories. Didaktik was originally a strictly theory-oriented discipline in German-speaking countries, but changes in its terms of reference have led to an acceptance of the more pragmatically oriented curriculum the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e term ‘discipline-based’ seems to indicate that here, too, education science has turned its back on positivistic, ‘purely scientific’ standards, so a knowledge of the German discussion of teaching-learning theory may be of interest.

The second section shows that in distance education, too, general teaching models need concretization in terms of discipline-based teaching theory, and that on the other hand, any discipline-based theory needs to have its foundations in general teaching theory, i.e. in pedagogic principles.

The third section therefore postulates the necessity of a theory of distance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3.
"一语双文"论在逻辑与方法层面存在问题。宜将"一语双文"发展成"双语双文",立足于交际来架构语文教育内容。如此,可构想出一系列语文概念和语文教育范畴,开辟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天地;同时赋予语文教育以交际意识,显著提升其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4.
重思与尊师     
重思考与尊导师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两个传统,这两个传统都曾有益于中华民族的进步。但由于尊师被不适当地推向极端,便造成了对重思的,有碍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认真地反思过去,正面弘扬重思和尊师的优良传统,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应确立如下新的理念:科研重于教学、质量颖重于授业、教方法重于教育知识、尊导师的创造能力重于尊导师的传授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学"是教学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对不同时期教学论教材中的教学概念变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主流教学观念的变化。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教学概念的主流认识相继受到日本具有赫尔巴特学派倾向的教学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苏联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影响。80年代后,我国对教学概念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普遍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活动。不同时期的教学概念对"教学的教育性"问题的表述,反映了教学概念通常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教学的描述,而是对应然教学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性的教学概念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6.
Feedback is frequently highlighted as a key contributor to students’ learning. This literature study argues that the focus of some of the feedback literature appears too narrow to understand what is going on in a classroom. Parts of the feedback literature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dback and learning approximate to a process-product model that predicts learning outcomes. The authors claim that feedback has to be studied in a classroom context and as a par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become more useful for teachers and pupils. Feedback research is thus discussed in light of other research traditions: Didaktik theory and classroom research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a critical reading of feedback literature from a Didaktik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feedback concept. Our North-Continental Didaktik perspective focuses 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 mat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bject matter and meaning, and the relative autonom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Classroom research from guided reading is employed as an example of how classroom research may contribute to explore classroom reality subject matter-based feedback in a school context.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论研究中的本体论思维主要表现在:研究目标方面,相信教学有"本质"、"规律"等关于教学的"普适性"的存在,期望能从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演中获得关于教学的真理性的认识,忽视教学中那些现实的、具体的、偶然的事件和现象;研究范式方面,习惯于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以建立普适性的、能解释一切教学场域中发生的教学现象的宏大体系为旨归。本体论思维下的教学论研究陷入了教学理论发展僵滞和教学实践得不到有效的引领和指导的困境。实践思维是教学论研究应该关注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强国对于产业工人的需求标准呈现出鲜明的趋同态势。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产业工人,德、日、美等国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呈现出注重实践教学、注重优势产业、注重新兴技术、注重文化培育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培养方向与上述几国一致,但文化传统、从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挑战,又让中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其他国家不曾有的困境。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两难处境的方法,并提出了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进口”而来的,人们形象地称它是“舶来品”。教育学的引进与教育学的中国化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学中国化经历了六个阶段。解决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应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倡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正确处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虽然在高职基础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学生和教师的心目中已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其教学也陷入一种极为平庸的状态。在大学教育"立人"理念的指导下,将人文精神培养引入应用写作课堂可行也势在必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从文化历史观念、智力状态以及审美心态三方面入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塑造领域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写作教和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