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在1862年代理江苏巡抚期间开始对日本有所了解。随后,他曾以南洋通商大臣身份与日本官商打交道,主张与日本通商。1870年,日本派员前来谋求通商修约,李鸿章力排众议,说服了总理衙门大臣并于1871年与日本签订了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次年,当日本方面派员改约谈判时,李鸿章则以约定守信的明确态度加以拒绝。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建议总理衙门向日本派驻使节以加强两国的相互了解和联络。李鸿章在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对日主张应该说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和世界潮流的。  相似文献   

2.
高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3-135
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这一危机几乎是从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同时出现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的崛起及其逐渐显现的侵略野心,中日矛盾逐渐被激化。琉球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中日两国围绕琉球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涉。面对此种"双边危机",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同时又是"海防派"代表人物,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正是在应对中日琉球交涉等一系列"海疆问题"的过程中,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逐渐发展形成。  相似文献   

3.
1894年9月8日,正当中日两国在朝鲜惨烈激战时,一颗炸弹却在紫禁城引发轩然大波: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圻弹劾正当前敌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罪名是骇人听闻的腐败、通敌。在这篇《奏陈北洋情事请旨密查并请特派大臣督办天津团练折》中,向以敢言著称的张仲炘,指控李鸿章及其子李经方向日本人出售大米和煤炭,李经方甚至与日本王室攀亲,并在日本开了一家洋行。张仲炘所承认这些都是风闻,始闻之而诧,继而不能无疑,如果属真,则自无怪乎纵容奸细、售买米煤之种种乖谬矣。,张仲炘说天津日本间谍被破获后,还查出地雷  相似文献   

4.
王龙 《学习之友》2010,(3):36-37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中流砥柱。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  相似文献   

5.
建军的是他,打仗的是他,战败谈判还是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忧郁和悲愤中辞世。这以后,李鸿章被定论为“卖国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中日琉球交涉占有特殊的地位,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交涉中的表现为世诟病,然考诸史实,李鸿章虽在琉案发生之初持消极态度,但后来他坚持“兴灭继绝,护持弱小”的原则,否定日本灭之琉球的两分办法,提出“存琉球”案以复国的两分琉球主张,并反对总理衙门与日使草签《琉球条约》《配加条款》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余瓗是清政府派遣的首任驻日本长崎领事,驻扎长崎长达六年。他在担任领事期间积极开展对日情报收集活动,并上书总理衙门及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防范来自日本的威胁,发展海军援护朝鲜。他最早提出设立海军衙门以统一海军指挥权的建议。在完成了由传统封建文人向近代外交官转变的同时,余瓗也为晚清的国防建设带来了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正李鸿章之孙李国杰派王亚樵刺杀赵铁桥,要不是段祺瑞出面求情,让看在李鸿章面子上,他差点被蒋介石干掉。可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李国杰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军统之手。抗战爆发后,上海已逐步被日本人控制。晚清遗老后代中一些人开始走动,在日本人的操纵下准备成立维新政府。有情报说,日本人将拉没去重庆的李国杰出任  相似文献   

9.
李经方(1854—1934年)字伯行、端甫。安徽合肥人,李鸿章长子。 1890年(光绪十六年)9月9日,李经方以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翌年2月10日至日本。出使期间,他与日本关系甚密。据当时许多人揭露,其父李鸿章在日本有商号、洋行、茶山,李经方在日本也曾开有八百万资本的洋行一座,且与日本天皇“情意亲密”,时“与其宫眷相往还”,“倭王之女拜伊为义父”,“复议聘为儿媳”。这种与日本上层的复杂关系是导致李鸿章父子在后来日本侵华时“不欲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1891年9月4日李经方请假归国。翌年1月14日回到任所,至10月11日卸任。后长期跟随李鸿  相似文献   

10.
借助首次披露的史料,我们可以追觅"清流"代表人物张佩纶与李鸿章的秘密往来,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争执,从而展现光绪前期政治舞台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军机大臣李鸿藻与北洋大臣李鸿章之间的沟通,李鸿章丁忧后"夺情"复出中,张佩纶、李鸿藻为其所作设计的内幕,以及清政府内部在处理朝鲜壬午事变中不为人知的预案和策略,"清流"谋划的对日策略和李鸿章的态度,显示出晚清不同政治集团纵横捭阖、相互渗透、利益消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比后人想像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帝俄利用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的机会,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藉口,诱迫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拨诺夫在莫斯科签定了《中俄密约》。“密约”共六款,其中第四款规定“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筑  相似文献   

12.
互换马关条约始末探源翟文奇1894年夏至1895年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头衔担负着战争的实际总指挥并掌握着外交实权。他战前幻想列强调停,制止战争爆发;战起避战求和,“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战终屈辱议和,死心塌地签约。“李鸿章...  相似文献   

13.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三千余名士兵侵犯中国台湾,挑起中日冲突。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湾加强防务,扼制了日本的侵略行动。后来列强出面调停,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这一事件发生,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11月初,总理衙门上奏筹议海防,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建议,并强调兴办水师之必要和紧迫。朝廷命地方重要督抚商议复奏,于是形成各抒己见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4.
1894年5月,甲午战争爆发在即,清政府仍不以为意。当此战云密布之际,李鸿章与定安(海军衙门另一位帮办大臣)奉命进行第二次海军检阅,并邀请英、法、俄、日等国官员参观。在奏报检阅情形时,李鸿章提到“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表示了一定的担忧。但随即又信心满满地说:“此后京师东面临海,北至辽、沈,南至青、齐,两千余里间,一气联络,形势完固。”完全出乎李鸿章意料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月,他所夸耀、赞美的舰队、炮台、要塞都在敌人的炮火下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洞开,中外交涉日多。在此期间主持清政府对外交涉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提出了“外须和戎”的主张,并在以后长期的对外交涉中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准,推行其和夷政策。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在中国近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鸿章本人也因此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本人将就李鸿章“外须和戎”政策提出与实施的原因、目的作一点探析,以期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这一政策和李鸿章本人。一、“外须和戎”是强弱形势比较下的变策近代中国,西方列…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90周年。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以慈禧为首的腐败的清王朝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900年8月7日,正当帝国主义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的途中,清政府便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谈判大臣,负责同帝国主义侵略军进行议和谈判。帝国主义未予理采。14日,侵略军攻陷北京,慈禧等仓惶西逃, 24日,慈禧在西逃途中发布上谕,让李鸿章会  相似文献   

17.
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一路易斯"号邮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在美国受到了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从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本文是1896年9月3日《纽约时报》对这次采访情况的综合报道,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8.
答:清政府谋求和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签定和约的活动,早在义和团还在天津、北京等地英勇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1900年7月7日,天津战败的消息传到北京,那拉氏即命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井兼程北上,主持对外事务,准备向帝国主义投降议和。17日,李鸿章离粤赴沪,21日到达上海。其时,天津虽为寇军所占,但北京尚在义和团控制之下。李鸿章认为议和之机还未成熟,使以“盛暑驰驱、感冒腹泻”为由,滞留在上海以观风色。他一面向那拉氏提出“义和团是匪非民”,祈其“痛加剿洗”,一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主持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则是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1870年日本向清政府提出订约要求,目的是要攫取与西方列强同等的侵华权益。李鸿章一开始就赞同与日本缔约,主张签订平等的中日条约,“联络东洋以牵制西洋”,表明他当时已经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观念,其外交思想具有一定的主动进取性。李鸿章等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成终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取得了谈判桌上的胜利。然而,一纸条约却难以有效地遏制日本急剧膨胀的侵略野心  相似文献   

20.
"北洋"最初是一个地域概念。1861年,清政府根据地域管辖范围,设立南、北洋通商大臣。1870—1895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被人们称为北洋势力,"北洋"成为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