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或作答有误时,教师往往立即让其坐下,另找别的学生回答。至于通过别人的回答,那些学生是否把问题弄明白了,教师则很少再去过问。调查表明,这种作法乃是学习上差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一时“卡壳”,教师不予补救;学生欠债积少成多,教师补救失时;学生积重难返,失去信心,教师对其期望值几乎为零,于是渐渐跌入了差生的行列。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提出问题遇有学生“卡壳”时,教师如何处置才会避免上述恶果的产生呢?实践证明下述方法是可行的。1.积极诱导…  相似文献   

2.
<正>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等待学生,不能生硬地打断学生。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顺学而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们更是纠结。放开空间让学生大胆说吧,学生会天马行空,脱缰而去,离题万里,这种现象被批评性描述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如果限制学生无关的说法吧,学生就会有束缚感,思路打不开,不能轻松自如地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会沉闷,学得很被动。教师难就难在课堂"一放就散,一框就死"上。  相似文献   

3.
正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情绪高昂的课堂上,学生当然会积极发言,情绪低落的氛围中学生当然会一言不发。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从教材文本的研读、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踊跃发言,表达个人观点,从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不作答"的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不作答"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不作答"即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被动学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课堂突发性事件。例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言语、肢体冲突,不速之客(人或物)闯入课堂,学生向教师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等等。教师在遇到这些突发事件时,如不能迅速控制事态,必将使得课堂教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提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并非是教师传授得到的,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教师不能以主观的分析或解释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当教学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还会阻碍学习.因此,我们要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才会充满活力、灵动,课堂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6.
一、做好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沸腾"理论上任何课程都需要课前预习,而数学课程更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有个整体的把握,防止出现教师"垄断"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若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就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课堂气氛就会冷却下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学生会出现对数学产生讨厌情绪。相反,如果学生事前准备好预习,不但课堂上可以跟随教师共同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了由自己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作答,有的教师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则疲于应答。造成的后果就是往往看上去课堂很热闹,实际效率却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精准,没有适当的难度和意义,学生稍加思索就可以作答,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二是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问题意识淡化,思维创新缺乏。而新课程要求,在课堂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英语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快节奏"的现象。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总是讲得滔滔不绝。学生还没来得急自主思考,教师就急于刹车,迫切交流;学生还没来得及争辩交流,教师就红灯叫停,越俎代庖;学生还没来得及找错纠正,教师就一锤定音,急于灌输……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回旋余地,知识往往消化不了,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个角落,有时候,在课堂中沉默的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反思、去交流、去体验……耐心的等待学生,倾听"花开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苏元癸 《考试周刊》2014,(63):22-22
自实行新课程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为教师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些课堂提问,由于设疑不够准确,使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思维出现"卡壳"现象。文章探讨了语文教学中设疑的指向。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课堂突发性事件.例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言语、肢体冲突,不速之客(人或物)闯入课堂,学生向教师提出难以作答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的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只为提问而提问,要么设计的问题难度很大,学生无法理解,要么设计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梯度,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现象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低效。那么,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呢7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老师提问时,被提问的学生卡壳,其他同学小声提示这位"遇难"的同学,这种现象被老师艺术地称为"打电话".一般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这种现象总会马上制止,其原因是怕打电话影响课堂纪律.其实,辩证地看待"打电话"这一课堂现象,你会发现,让"电话"打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始终是教师掌控着课堂。要改变现在的教学状况,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目标,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改变角色,为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引导,就是在学生遇到问题、障碍时,教师能够提示思路,指明作答方向,但要做到引而不发,指而不明。教师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不能在课堂上"居高临下",而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走进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当然,教师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严琼 《班主任》2014,(1):58-58
正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类现象: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教师的预设之内,教师无以作答时,往往会以"课后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你们"或者"同学们课后查查资料,我们下节课再讨论"等为托词遮掩过去;结束本节课时,有的教师会号召学生课后开展某项活动,或者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课文""欢迎你们来我家乡做客,到时我当导游"等作为结束语。诚然,教师这样设计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下堂课教学内容做  相似文献   

15.
崔延华 《考试周刊》2013,(57):39-40
初中课堂往往会缺乏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害怕答错,特别是学生起来答问时"卡壳",导致对课堂发言失去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热情地、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多方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正确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走向成功,获得成功感。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讨论是最好的形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何时组织讨论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体会。一、“曲问”“卡壳”时。教师设置的曲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理解课文,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欠缺,往往造成课堂巧问“卡壳”,此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及时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努力,打通脉络。例如我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基地,但在高职院校英语课上存在学生普遍沉默现象,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三缄其口,沉默不答。该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在英语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占据主动权,提出问题参与互动,才能调动课堂积极性。本文从"学生自信"、"教师教学"两个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浅析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以及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00年,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就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去教、去讲。"但是十余年来,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授、学生操练"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教师过度把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19.
<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班孩子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我通过简单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但如何让全班的学生的思维都跟上老师,这是一个难题。教师提出问题时,有些学生会立即举手,但有些学生就不举手,也不去回答;如果回答的人太少,老师不得不再停下进度再讲一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情况大致是年级越低越活跃,年级越高越沉闷。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问答“卡壳”过多。答问“卡壳”过多,固然有教材偏深、学生学龄过早、思维发展跟不上课程的难度等客观原因。在课堂上出现“卡壳”现象时,就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处理——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并加以热情的鼓励而不是冷嘲热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成功感,鼓舞他们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