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或问,或不问。分析如下。问者表现为:一、不会问:这些学生敢问,但不知该怎么问,遇到难题或稍有变化的题目,不多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笼统,常常问的是这道题怎么做,那道题怎样解,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二、会问: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文赋予“问”的涵义是: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  相似文献   

3.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4.
学生不懂问老师,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问问题时,说不出所问题目的题意,更谈不上把题目原原本本地复述一次。这反映了学生问问题之前根本未能做到反复认真地审阅题目,连题意都未审清就去问老师:“这道题怎样解?”过去,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重新审题。奇怪!题意审清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琢磨,相当一部分问问题的学生,原因出自于没有认真审题。但我越“帮”学生审题,完全依赖老师“帮”审题的现象越严重。我感到这不是一种好现象! 最近,我向学生宣布:“不准带书本来问问题!”凡来问问题的学生首先必须把题意说给老师听,然后老师再  相似文献   

5.
倪子元 《物理教师》2023,(6):19-21+27
人教社高中物理新教材在每节起始增设“问题”栏目,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精神,是教材的改革创新点,教师应深刻领会其设置意图,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以“境”引“问”,以“问”激“思”,力争用对用好.也可以根据节首“问题”提供的脉络,教师对节首问题情境进行二次开发,以更契合教学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6.
俗语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学是离不开问的,尤其是以问题为心脏的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应该突出一个“问”字,贯穿一个“问”字.这里所说的“问”,不再仅仅是作为反馈信息的巩固和复习提问,而是把一节课要讲的东西,设计成一个或几个问题,上课一开始就提出,然后,师生一起对这些  相似文献   

7.
生:老师,书上注释⑩“凭谁问”,解释为“靠谁来问”,但我感到困扰,这“谁”应该理解为谁呢? 师:问得好!你这一问,正是稼轩慷慨一问,而所问的答复也恰是词人耗尽一生求索的答案. 师:从语法上讲,“谁”是疑问人称代词,词中可理解为“哪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谁”在词人心中到底是哪个人或哪类人呢?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看,存在着教就意味着提问题,学就意味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之现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并检测教学效果,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更应该主张让学生多问并会问.德国现代理论物理学家海森堡指出:“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人们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科学上有所发现创造,就必须从质疑问题开始.因此,应该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掌握质疑的方法,真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现就教学实践中点滴体会供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产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自主地探究思索,也就不会去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创新与提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挖掘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使学生做到“敢问”、“会问”、“勤问”,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讲学稿中学生对“预习·自学”勤思考、善提问这个环节的做法,总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生如何“问”的方法:1.从文章的内容“问”;2.从文章的位置“问”;3.从不同的文体特点“问”;4.从不同的角度“问”;5.从不同的方式“问”。  相似文献   

11.
提出问题是人们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的创造性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一个重要前提。陶行知早在《每事问》一诗中就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把发明创造的起点,归结于“一问”。意思是指科学的创见源于提问,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而我国学生正如李政道教授曾指出的那样:弱点就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往往只重学“答”,不善发问,羞于提问,更不要说做科学研究了。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诗叫《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去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拙。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但传统教学几乎不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因此学生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不爱问问题。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从来不想去发现问  相似文献   

13.
1问题的提出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教师设计十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空间,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吸引学生动手、动脑,鼓励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家长会上我不断地叮嘱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于是只要我走进教室,总有学生找我:张老师,这道题怎么算呀?以前我总是接过学生的题目读一遍,然后滔滔不绝地边讲边画图,还总是问学生听明白了没有.有时候我刚把题目读完,学生就“哦、哦,我明白了,老师我会了”.我问学生:“为什么我一读题,你就明白了?”学生说:“刚才我没读明白.”后来有学生问我问题时,我就说:“把题目再读一遍,出声读,用手指着读,一遍不明白再读一遍.”五年级时有一个学生最多读了11遍,终于读明白了题目,自己解决了问题.数学题一定要读,当然数学的读与语文的读不同,语文的读是朗读,而数学的读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要留下“脚印”,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似文献   

16.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问”。教育者,授业传道解惑离不开“问”;受教育者,求学获知进益更离不开“问”。“问之道,尤重于学也。”①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认识到“问”是重要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划时代的重“问”者,可以说:重“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孔子成功的一个基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这是孔子重“问”的指导思想。他正是用这个思想指导自己的“问”的行为,谦恭地、不倦地向周围的人请问求教,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一步步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很好地予以引导,既不能有问就答,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不懂装懂.教师应提升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磨砺理答机智,从而增强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怎样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呢?  相似文献   

19.
[案例]&;lt;掩耳盗铃&;gt;教学片断:   片段一:宽松氛围中直言“用词不当“   师: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生1:“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这句话用了两个“就会“,我觉得很啰唆,不如把后面的一个“就会“换成“从而“.   ……  相似文献   

20.
弟弟     
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是制约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