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慧远鼎力护教的论辩内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一是辩解与孝道的冲突;二是化解与君道的冲突;三是释解与沙汰的冲突;四是消解与礼制的冲突。慧远这种调和外来佛教与传统文化矛盾的努力,一方面表明佛教中国化道路的艰难曲折,另一方面也体现慧远护教精神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山水诗前人已指出其得益于佛教思想,尤其是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谢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谢灵运极物写貌的山水诗与东晋品鉴式的山水诗之间有质的区别,体现了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与谢灵运继承和发挥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美学思想,在山水诗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从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基础溯源,简要论述了慧远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中国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对于住锡庐山的一代高僧慧远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他坚持世俗的家常生活和独立的精神生活。因为是彻底入世的,他不需要任何有关出世的假设。当时桓玄公开批评慧远,同佛教进行微妙的斗争;作为桓玄的老部下,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可以由此得到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5.
释慧远是我国东晋时继道安之后的著名佛学家,他长期住在江西庐山,其思想多宣扬佛教的出世主义,对江南佛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慧远以其"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的远见卓识,力图将中印佛教文化加以融通,提出"法性实有"论和神不灭论,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发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因果报应说是慧远佛教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慧远的因果报应论以通俗、圆融的理论特征,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伦理生活。与此同时也备受质疑并引发争论。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8.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的著名高僧.他的思想理论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慧远的佛学思想来看,他接受了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特别是其中"一切法实有"的思想,因而认为法性是法真性,是不变的实体.这与"缘起性空"的般若学说是不一致的,所以受到鸠摩罗什的批评.另一点是慧远十分欣赏犊子部一系《三法度论》所说的"有我"思想,以为"我"(慧远称之为"神")是一种超乎精神与形体之上的东西,并因此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中,以形尽神不灭的议论来反对当时的神灭之说.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佛教发轫于后赵竺佛图澄传法。东晋慧远是五台山地区走出的第一位高僧。北齐五台山佛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五台山开了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接受国民政府委托,承担佛教外交重任,组建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家,联络佛教感情,宣讲中国抗战真相,反击日本欺骗言论。乐观等青年僧人成立国际佛教宣传队,赴缅甸拜访佛教高僧,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唤起缅人同情,呼吁中缅佛教联合起来抵抗侵略,实践爱国护教的国民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华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来华以后,渐渐取得了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护教权"。但是,随着在中国各地民教冲突事件的加剧,来华新教传教士集体对"护教权"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改变。文章分别以在华新教传教士1877年、1890年和1907年这三次全国性大会为依据,研究在华新教传教士这个集体对"护教权"态度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宋武帝刘裕虽"少事戎旅,不经涉学",但随着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他很重视改善自己的文化形象,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注意利用佛教来辅助其军事与政治活动.其方法主要有:礼遇、优待慧远、慧观、僧导等南北僧团领袖人物,以稳定局势;利用佛教的影响力,制造各种符瑞,为其代晋造宋作舆论准备;延揽高僧,开展佛教义理的讲论与佛经的翻译;引佛教法师入宫唱诵佛经,表现出个人信仰的倾向.刘裕的这些举措,对此后佛教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慧远禅师为南宋灵隐寺一代高僧,其虽转益多师,但主要深得圆悟克勤禅师真传,大展机锋棒喝之临济宗风,并运用得出神入化,以诗化的禅语开示后学,强调顿渐一体,圆融无碍。慧远为宋孝宗所器重,赐号“佛海”。其传法海外,点悟日僧觉阿,使临济宗风传之东瀛,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浓笔重墨的一页。慧远的弟子除了佛门中人外,尚有官绅儒士,如内翰曾开·知府葛郯等。在慧远禅师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其具有卓绝的禅学智慧和勇猛精进的精神,体现出一代禅学大师的风范与气概。  相似文献   

16.
庐山东林寺由于慧远主持之力,在西域求法和佛经翻译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时重要的佛经翻译中心之一。庐山经录不仅是当时佛教翻译的记录,还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文献。庐山经录开创了断代经录的先河,在我国佛教史和目录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诗文互补性很强。其文由《搜神后记》中一则小说改写而成,这样他就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成为唐代传奇文与诗配套推出的先行者。周续之与陶渊明齐名,他信仰佛教,曾与戴逵反复进行辩论,周持因果报应论,戴持自然命定论;陶渊明赞成宿命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论,颇见于诗文;这同他对佛教对慧远采取抵制态度是一致的。陶渊明又曾作诗讽刺周续之,委婉地批评他缺少操守。隐士们之间历来有些纷争。  相似文献   

18.
护教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搬进医院、将理论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护生全程参与的学习模式。高职院校要打造护教协同的产学研共建体系,完善护教协同的人才供给体系,构建护教协同的三全育人体系,打造护高质量护理教育体系,推动护教协同的教育教学改革,挖掘护教协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打造护教协同的教育质量督导体系,以提升高职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佛教最流行的是禅宗与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因专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的;又因为它的始祖慧远曾在江西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也称莲宗。 净土宗思想渊源于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时,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就流行这类信仰的经典,说释迦世尊所处的国土以外,其他国土也有佛。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不祧之祖,其山水诗深受盛行于晋宋之际广为流传的佛教的影响,而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影响较大的,是东南佛教领袖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的"沉冥之趣"与"法身"思想,以及道生的顿悟论,由此形成谢灵运山水诗"应目--会心--感神--理得"的结构,此结构正是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他对山水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