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化形成品牌,品牌形成价值,湘西的山水旅游已经打响,但文化品牌旅游还显得无力。重塑神秘湘西旅游资源品牌已经成了当前经济的新增长点,湘西神秘文化不在道教文化,不在佛教文化,也不在儒教文化,而在五溪大地的巫傩文化。抓住"文化强省"政策机遇,利用文化创意设计产品,重点重塑湘西神秘文化——五溪巫傩文化,充分借助五溪巫傩文化,合力营销升级,打造"怀化独有、湖湘特色、中国风格、国际气派"的神秘湘西旅游资源品牌。  相似文献   

2.
沅陵的巫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傩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系统 ,它影响辰州 (今沅陵 )万年历史 ,给沅陵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辰州三绝、辰州符和以辰砂为主要原料的炼丹术 ,替巫傩文化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在沅陵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 ,筑就了沅陵巫傩文化博物馆。傩有跨越人类多种社会制度的漫长历史 ,有处于各种时间、空间的表现形式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至今尚未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 ,而今民间仍传承着若干神奇的傩技 ,群众喜闻乐见的傩戏和一些令人费解的特异功能 ,被旅游部门开发为亮丽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的概念和巫傩文化进行了解说与分析,并从套路武术源于巫术、武术用鼓源出巫术等方面阐述了武术与巫傩的渊源关系。认为武术与巫傩有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研究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抓来一只欢蹦乱跳的大公鸡,本来它是漫山遍岭放养着的,现在要让它在一个地方停住不动,哪怕扔石头放鞭炮也纹丝不动。这就是湘西巫傩文化中的“定鸡”。  相似文献   

8.
辰州愿是湘西北澧水流域鲜为人知的巫教傩仪,供奉坛神,属土家傩中的"上傩"(高傩)。还辰州愿神秘、奇特,是傩仪向傩戏过渡的"准傩戏"或"前傩戏",填补了湘西地区傩文化从傩祭到傩戏过渡的空白,使湘西地区傩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上下连贯的完整锁链,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巫术宗教仪式是中国戏剧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颇具戏剧表演因素的傩祭,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与后世戏剧相比,唐代歌舞戏更多地保留了戏剧生成的原始巫傩文化元素,其代表剧目《踏谣娘》即可印证。不论是剧中男主人公苏中郎的姓氏、癖好(嗜酒)、相貌(丑陋),还是女主人公采用的“踏歌”这种艺术形式,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巫傩文化在唐代歌舞戏中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0.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文化同巫文化的关系是自然历史的传承关系 ,是人们在神鬼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 ,是这种活动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傩文化直接继承并弘扬了巫文化中崇信鬼神、通过巫师等职业工作者沟通神人关系 ,祭祀和乞求神灵 ,驱鬼逐疫等本质内涵 ,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以及神秘性、古朴性、粗犷性、原生性等基本特征。傩文化又高于巫文化。它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 ,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念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 ,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相似文献   

11.
巫祀活动长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解析巫祀活动关健在于研究其所透出的一系列民俗信息、民俗信息变化、民俗机制,从而揭示出巫祀娱神也娱人,成为科学近亲、艺术之母这一人类文化“活化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傩文化创生与传承都与特定的环境休戚相关。本文以地处巴楚巫傩文化圈的中心地带的湘西为例,来说明傩文化及其现代生境。  相似文献   

13.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半个世纪过去了,那独特的艺术光芒仍熠熠闪亮,为中外广大读者所接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那巫与神交织的《神巫之爱》所展现的民俗风情,尤令读者神往而记忆深刘,这也是沈从文作品的一大特色。湘西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神秘的巫风楚雨,瑰丽梦幻的民情风俗,带给读者的是美的享受。文章以《神巫之爱》这个文本为例,从巫与神的角度来解读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  相似文献   

15.
湘西苗族傩面木雕历史渊源流长,在傩文化中原是傩仪、傩舞、傩戏表演的一种道具。但作为一种木雕类别或木雕艺术品,它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有一种原始古朴稚拙的魅力与美感,体现了湘西傩面木雕工艺的文化价值。对湘西苗族傩面木雕的艺术特征、工艺传承与创新进行综合解析,以期促进湘西苗族傩面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16.
论巫与傩——兼论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虎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巫先于傩.初民对神灵的祈求方式,主要是采取祈祷和献祭两种形式来实现其目的.具有原始歌舞表演性质的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虎傩,是巫文化与傩文化的汇融,反映的是彝族先民祈求祖先、神灵保佑生产发展、人畜兴旺,并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17.
<正>“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这是余秋雨关于“傩”的描述。提到“傩”,大多数人会感觉古老而神秘,“傩”最开始是古代驱赶疫鬼的一种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舞蹈,经过数千年的薪火相传,已形成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傩文化。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贵州,傩戏、傩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作者从事中国巫傩文化的研究的经历,方法,收获和心得,文中强调了多学科,跨科知识及广泛的实践对民俗文化的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傩公傩母是湘、鄂、川、渝、黔、滇等省(市)傩坛班崇拜的一对配偶神。二神分别被制作成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傩坛巫师将这两尊神像供于家宅中堂的方桌上。傩公傩母至迟出现于唐代。有关傩公傩母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放牛娃供奉人头型;洪水—兄妹婚型。后一型传说可视为伏羲女娲神话的异文。  相似文献   

20.
傩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其表演时间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湘西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数量较多的傩舞。傩祭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人丁繁衍和祈祷农业丰收。傩舞是苗族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福和祝祷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善良的品格。本文主要从湘西傩舞文化内涵、湘西傩舞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傩舞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讲解湘西苗族傩舞文化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