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报业经济的基本运作模式 从世界新闻史上来看,现代报业是由“廉价报纸”(又称“便士报”或“大众化报纸”)的发轫而形成的。它们在报业经济上的特点是:报价低廉、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报纸企业化。在廉价报纸出现之前,每份报纸每年要向订户预收6—10美元,约占当时美国人均年收入的8%—10%,而一份廉价报纸的年定价则在当地人均年收入的3%以下。《纽约太阳报》是开现代产业化报纸先河的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办人本杰明·戴在创刊号上就明确宣告:“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它的发行量,在短短6个月就两倍于其它报纸。《美国新闻史》在评论《纽约太阳报》时认为:它在创刊时的成功虽与报道有一定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廉价,拥有很大的发行量。①现代报业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报业经济的基本运作模式也随之形成:廉价销售——扩大发行——吸引广告客户——从广告中赢取可观收入——用于报纸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有关廉价报纸的问题被很多学者研究,如1996年在《新闻前哨》发表的《“廉价报纸”刍议》,1998年在《当代传播》上发表的《“廉价报纸”的定义及我国城市报纸的“廉价化”》,2005年在《新闻爱好者》上发表的《从便士报的发展史看中国都市报的走向》,以及2007年在《南都学坛》上发表的《白话报与廉价报纸——中西报纸大众化发端比较深析》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受报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所逼,报纸不断进行版面“扩容”(扩版)是一种大趋势。一般认为,报纸的新闻表达形式、新闻价值取向和报纸的体制改革属于报纸的“内部革命”,而报纸的版面“扩容”属于报纸的“外向性”竞争。版面“扩容”即通俗所言之“扩版”有三种形式:一是增加报纸  相似文献   

4.
报业竞争,说到底是争取读者的竞争。报纸要赢得读者,除了内容好形式美这些质的因素以外,报价也是影响读者订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入一九九六年,由于纸张价格暴涨,众多的报纸都较大幅度地提价,这给一九九六年度的报纸发行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几乎所有的报社,在上一年度就早早动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报纸。然而,推销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些报纸虽一时发行量比较可观,但好景也难持久,全年的总发行量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报纸较大幅度提价,报价偏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试想,如果此时某报公开声明,本报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不提价,甚至降价,该报的发行量定会比一上年度增加,甚至大增。由此,笔者认为,目前不宜较大幅度提高报纸的“身价”,恰恰相反,而应树立“廉价报纸”意识,逐渐降低报纸“身价”,努力实现“廉价报纸”,不断扩大报纸的发行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感受到了企业在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而对于在100多年前就已进入市场的西方新闻传媒来说,企业的影响则更是深远。19世纪中期,美、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期相继出现廉价报纸,所谓廉价报纸,也就是相对于政党报纸而言的商业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经济上独立。它们不再依靠政党、政客的资助,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在经营管理上,尽力招揽广告,大量刊登广告,用广告收入贴补报纸成本以降低报价而扩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报纸的发行是出售“注意力”的话,那么,报纸的生产经营就要靠“影响力”了。在西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要把“注意力”有效地转化成“影响力”,首先需要我们对“影响力”进行一下界定。在文化领域里,“影响力叶旨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因此,在本质上“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8.
如果在谈西方报纸标题的时候,回顾一下中国报纸标题,自然会产生有益的联想。报纸标题,其实是在报纸上以一定视觉形状陈列的文字。这种特殊文字,和版面是一对孪生姐妹。原始人作画于洞壁,启萌了人类最早的关于“版面”的概念。文字成熟之后,从洞壁跃上了莎草纸、泥板、石板、羊皮,以及龟骨、兽骨、青铜、竹简、木牍、丝帛、纸,才衍生出今天的报纸,也才有了现代报纸标题。文字在每一种载体上的出现,也就是“版面”概念迭代的轨迹。宋朝人王安石曾经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我却认为,甲骨文何尝不是中国最原始的报?  相似文献   

9.
王国栋 《青年记者》2007,(12):25-26
平衡报道的内涵 “平衡报道”理念最初源于西方,是西方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美国报业发行人协会为“具有特殊成就的报纸”所定的四项标准中有一项就是“这一报纸的新闻报道,必须顾及各种性质新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很少有人喜欢写言论,也很少有人喜欢谈言论。 但言论又不能不写,也不能不谈。为什么?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灵魂。没有旗帜,没有灵魂,报纸也许只是一堆杂乱的信息,虽也有益有用,但总缺少鲜明的导向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旗帜论”,认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为读者指点政治方向的,也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种是“灵魂论”,又称“元帅论”,认为评论体现一张报纸的主导思想,是统帅其它新闻、通讯和文  相似文献   

11.
“周末版热”,是近几年来报纸上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不用说综合性报纸,就是一些专业、行业、企业报纸也对办周末版趋之若鹜。如同那句流行的广告用语“有路就有丰田车”、“有报就有周末版”一样。问题是大潮涌起,难免泥沙俱下。名相同实则相悖的例子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把周末版办出特色,办出品位?我认为当前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可读性、思想性、新闻性这三者的关系。(一)周末版的特色是什么?直观地说,就是周末。这是同义反复吗?不是。周末的概念,在西方,是从有“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那一天开始便有了。在中国。“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2.
普利策是美国19世纪报业的先驱者和新闻教育的奠基者,对美国新闻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精于管理、勇于创新,主办的《纽约世界报》标志着美国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的新式新闻事业的开端。他凭借着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报业实践。开创了崭新的“办报作为一种重要事业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报纸”这一文献类型,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史学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报学界则认为“邸报”就是我国古代的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对“邸报”产生的时间,报学界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上风。如梁家禄在《中国新闻业史》中称:“最早的报纸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出版的《开元杂报》”;郑如斯和萧东发在《中国书史》中也称:“‘邸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指出造成台湾报纸“苹果化”的原因。认为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在构建社会“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文明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1991年第11期发表的《“怪胎新闻”》一文,把报纸报道新闻竞赛评选结果,往往只提本报获奖情况的现象,称为“怪胎新闻”。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有失偏颇。上述现象大部分属于“正常胎儿”,是新闻的“接近性”使然所谓新闻的“接近性”,是指读者(受众)对在地域等方面越接近自己的新闻信息,越感兴趣,反之亦然一张报纸,大致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读者对自己经常看的报纸,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近感,对这些报纸在新闻竞赛中的得奖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何时,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朝说,认为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具备原始形态报纸性质的“邸报”的出现,根据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所封立的各个郡国在京城都设有“通奏报”的“邸”.但因无足凭证的古籍记载,所以至今不能肯定.普遍认可的是唐朝说,认为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始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根据是唐人孙樵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这是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最近笔者偶尔临池,发现宋朝拓印的《淳化阁帖》的“历代帝王法帖”中,有关于中国古代报纸“状”和“状报”的较早记载.  相似文献   

17.
美国报纸的组织机构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就是“推广部”(PromotionDepart-ment)。“Promolion”一词含义很丰富,译成汉语,有宣传、提高、促进、发起、推广等意。虽然“推广”部担负着宣传和推广报纸的各项业务活动,扩大发行量的责任,但把它叫做推广部还是不甚恰切,“推广”一词的传统意义不足以概括这个部门的全部业务。美国报纸管理研究者赫伯特·李·威廉斯认为,“所有可以合法从事的,用来赢得公众赞同并扩大影响的活动,都可以用‘推广’(Promot ion)一词来概括”。字里行间,他甚至认为,“推广”就是“成功的公共关系”,就是“做好事而因此获得信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先驱守卫报》(Herald-Argus)认为,“推广”就是通过报纸所做、所说、所载,帮助读者,或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使他们成为好公民。推广是一种真诚的努力,旨在使人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福利极其关心,而且我们将竭尽所能,使他们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 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相似文献   

19.
一、庞大的报业帝国仅以报纸数量而论 ,美国在世界报业的老大地位就是不可动摇的。据美国报纸协会2001年公布的数据 ,2000年全国各类报纸的总数就达9169家 ,其中日报 (即每日出版的报纸 ,包括晚报 ,下同 )1480家 ,周报7689家。这一数据还未包括美国各大报单独发行的917家星期天刊。2000年美国报纸发行总数达13037万份。美国于1783年即已诞生全国第一份日报《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但报纸的大发展却是在19世纪末廉价大众化“便士报”(指一分钱一份报纸 )出现之后。到1910年 ,美国的日报已经达到最…  相似文献   

20.
李杰 《编辑之友》2015,(8):80-83
作为报业数字化浪潮中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云报纸从其概念提出到成功出版,始终面临着两种声音与论调:一种认为,云报纸能让“互联网活在报纸上”,能成为拯救报业的救命稻草;另一种认为,由于其费力程度高,受众需求小,云报纸注定与之前的二维码命运一样,只是昙花一现.到底哪一种论调是贴近实际的,文章通过对云报纸及其信息收受模式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进行网络调查,对云报纸编辑出版的策略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