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完这个标题,我心里就发虚了。眼前仿佛有读者正盯着问:“你是一名专业型的教师吗?”但是,如果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你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什么?”那我马上会自信而大方地回答:“做一名专业型的教师!”教师,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有“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四方”的收获;因为有“三尺讲台论天地,一支粉笔写春秋”的诗意。但教师其实是不受人尊重的,谁都可以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评说几句。教师是神圣的,但不是神秘的。而到了医生面前,神秘感油然而生,人们马上就变得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了。因为医生的专业性很强,而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相似文献   

2.
冷静看课改     
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都课改了,你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一节课上得一点也不热闹,恐怕不符合课改精神!”听了这些我不禁茫然。进行课程改革,难道就是“革”掉过去的一切吗?难道让课堂都“热闹”起来就是课改追求的目标吗?这不免有庸俗化地理解课改的嫌疑。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前不久我读了两则教例。一则是教《愚公移山》时,一生提问道:“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经济效益么?”于是教师提出:你还有其他愚公不移山而又能解决出入问题的办法吗?另一则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笔者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在本刊组织的一次课改活动中,潜江市高石碑小学的邹邦荣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课改已进行了五六年,我们到底该改什么?许多教师感到迷茫。本文作者对课堂教学改革“依据什么来改?”“朝什么方向改?”“改什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是对邹邦荣老师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回应。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与课改的讨论中来,进行更广泛的探讨和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第一个故事:把螃蟹淹死
  每年的春天,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螃蟹的小贩,好多学生买来带进教室,这样不仅给教学带来麻烦,也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这是教师们遇到的非常头痛的一件事。上午第四节课我走进教室开始做练习,没多大会就听见有一些学生在小声说话,我仔细观察,原来他们又在议论螃蟹。哎!我的头又大了,应该怎么办呢?我忽然灵机一动,装着很生气的样子说:“把螃蟹交上来。”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接下来的一句话把同学们逗乐了,“拿过来,让我把螃蟹放在水里淹死!”好多学生说,老师你不知道吗?螃蟹是生活在水里的,淹不死。我一看机会来了,马上说淹不死啊,那它离开水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说它会不舒服,有的说它可能会死。那该怎么办呢?正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我接着说:“因为大家喜欢它,才会买,喜欢它就应该爱护它,你买来后应该放在家里,放在水里,它才会舒服啊!你们说对吗?”“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秋启动到现在近两年了,而作为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并不乐观,教师主宰课堂、霸占课堂现象还十分严重,许多语文教师有的自傲自负:“改什么改,还不是这么教!”有的仰天长叹:“改去改来,不知怎么教!”课堂环境要么死气沉沉,一任教师自己唾沫横飞,无一点生气活  相似文献   

8.
课改后,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改变教材情境、更换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似乎不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动就不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笔者并不否定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但时常有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有“为了改而改”的倾向?是否感性冲动多于理性分析?是否叩问过“一定要改吗”、“改些什么”、“怎样改”等。笔者认为教材处理不是说改就改,而要回归理性,“三思”而行。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课堂环境构建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 2 0 0 1年秋启动到现在近两年了 ,而作为课改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并不乐观 ,教师主宰课堂、霸占课堂现象还十分严重 ,许多语文教师有的自傲自负 :“改什么改 ,还不是这么教 !”有的仰天长叹 :“改去改来 ,不知怎么教 !”课堂环境要么死气沉沉 ,一任教师自己唾沫横飞 ,无一点生气活力 ;要么学生冷眼旁观 ,你讲你的 ,我想我的 ,师生没有交往 ,学习基本上是处于无效状态。以上课堂环境是消极的 ,甚至是对抗性的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简直是奢谈。语文课要适应课改要求 ,就必须从语文课堂环境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10.
早上,只听见妈妈说:“儿子,太阳要晒屁股了。”我马上爬了起来。这时,妈妈已经洗了好多衣服,正准备拿出去晒,我就好奇地问:“妈妈,衣服为什么会被晒干呢?”妈妈笑着说:“儿子,这是由于太阳晒在衣服上,把衣服中的水变成了水汽,这些水汽又随着热空气到了天空,组成云。因此,云可以说是天上的‘水库’。”我又好奇地问妈妈:“水库会满吗?”妈妈告诉我,“水库”一满就会下雨。那么,雨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呢?我接着问,妈妈笑着说:“儿子啊,你的问题越来越深了,妈妈也回答不出了,你还是去看书吧。”我马上找来了《十万个为什…  相似文献   

11.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2.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13.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学期,我们班经常有学生上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肚子疼、胃疼等现象。经过了解,我发现好多学生不吃早餐。随后,我在班里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有的学生在小摊上随便吃点东西。有的学生把父母给的早餐钱买了零食,还有的学生用来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针对以上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早餐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在“综合实践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咱们同学当中,谁有不吃早餐的习惯?”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接着我又问:“你们了解到不吃早餐的危害性吗?”大部分同学摇摇头。于是我进一步问:“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纷纷说:“想”。就这样我们的研究课题产生了。  相似文献   

14.
每次外出听讲座,当讲者谈及课程改革的精神及前景时,总会听到旁边一些教师发出沉重的叹息:“考试制度不改,再好的课改有什么用?”其悲叹之忧伤,夹杂着对课改的埋怨,对考试制度的无奈与责难。对此,我常常在想,教师们为什么走不出“应试教学”的樊篱?他们的心中为什么总是存在着如此厚实的禁锢自我的“围城”?  相似文献   

15.
有家长在孩子刚入园进会对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比较弱,我很担心他在幼儿园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在接送时间发现孩子脸上被抓破时,有的家长马上会问:“今天谁欺负你了,把你脸都抓破了?”有的家长甚至会说:“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负你,就去告诉老师,或者打回去。”  相似文献   

16.
《四川教育》2002,(6):30-30
案例:在学习《影子》一课时,合作二小的蔡晓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节:把“影子常常跟着我”一句改为“影子天天跟着我”,请议一议,这样改可以吗?问题刚一提出,孩子们就低声议论了起来。有大胆的站起来表示反对。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书上不是这样写的。”“对!我也觉得这样改不可以。因为影子不能天天跟着我,阴天、下雨天时影子就不能跟着我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蔡晓蓉笑了,第二个学生的回答已达到她设计的初衷:孩子们已经理解“常常”和“天天”的不同之处了。但这时,还有一个学生高举小手,显然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改革热情逐渐高涨,信心逐渐增强,但是,从读者的来稿中,我们也同时看到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课改中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参加课改顾虑重重。有的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认为新课程好像不重视“双基”了,担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升学;有的教师虽然有参加课改的热情,但是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课改的要求,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有的学生目光直视某一点,“目不转睛”:有时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面带微笑.“会心地”在听教师上课等。实际上他们已经在“心猿意马”了.他们可以说是对教师已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是教师讲课枯燥而有失精彩吗?  相似文献   

20.
袁领弟 《广西教育》2006,(7A):71-71
[教学片段]记者:船长,如果你的儿子不跳水,你会真的开枪吗? 船长:会的。 记者:那不是把你的儿子打死吗?(全班同学大笑) 船长:不会。如果他真的不跳水,我就会马上往天上开枪。他听到枪声,一定很害怕,就自然会跳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