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在于.古代中国宗教与原始宗教保持了连续性.由此.原始信仰或宗教中的一些基本元素都在以后的中国宗教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神信仰和巫术崇拜.上述基本传统在道教、佛教和儒教中均有体现.其中道教的原始信仰品格最为典型.同时,道教与佛教的原始宗教精神还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功利主义特征和非理性特征.儒教由于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因此也难免原始宗教中的一些陋习.但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和对巫术的斥逐都具有矫正作用.道教和佛教也有与原始或早期宗教不同的部分,这是指其中的伦理内容,具体说是与善恶和惩戒观念相关的内容.但道教和佛教都受到巫术性质和功利主义特征的深刻影响,而佛教还包括精英与大众双重性的困惑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教共同体疲弱的深刻原因,这就直接削弱了其伦理性质.对儒教而言,汉代以后善恶二元论逐渐得到确立,并且受佛教影响.宋代以后以家族或宗族这一共同体为基础的惩戒观念与体系也获得建立,这些都担保了儒教伦理成为真正可能.与道教和佛教相比,儒教真正成为一个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理念内涵丰富,具有深层的时代特征,它既是对伦理实践的理性回应,也是对伦理学理论的升华。中国佛教是一个对人间充满关怀、赋予责任感的宗教,它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包含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是相对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对佛教思想持有一种肯定与认同的态度,因为从中国文化之创造和宗教精神之重建的角度来说,他认为佛教在消除人心灵苦痛烦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佛教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而他对佛教进行批评,实际上暗含着将佛教纳入儒家思维范畴的倾向,即佛教有助于人的德性成就,对社会伦理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印度佛教伦理同儒家伦理相结合的一种宗教伦理,主要地倡导了平等观、克己观、慈悲利他观等观念,在现代生活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也具有深刻的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伦理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其东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二教的思想,逐渐形成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又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的中国化的佛教伦理。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中古小说中保存的"地狱巡游"传说中有丰富细致的表现,研究这些传说对于了解佛教伦理中国化的过程很有意义。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有其特殊的历史作用,同时其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伦理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宗教艺术的敦煌壁画,是依据佛教经典绘制的。它是宣传佛教思想的有力工具,因此,它应该属于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主义文化。但是,作为艺术,特别在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方面,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敦煌佛教艺术的内容虽然出自佛经,但又不同于佛经,而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唯其如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佛教艺术与佛教经义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把批判佛教经义的理论,完全套用于批判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不像犹太教或基督教,其与伦理没有实现充分统一,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有以下这样一些主要原因:(1)中国宗教不曾经过伦理意义的革命;(2)世俗社会承担着更多的伦理问题;(3)佛教与伦理的疏离;(4)道教与伦理的疏离;(5)功利主义倾向对宗教品质的严重侵削.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一个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佛教的伦理德目: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阐释了佛教的道德规范。四个德目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具有的通俗含义,对协调完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杨氏佛坛是大合坪乡村社会中影响力最大的神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数百年间大合坪乡民间信仰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这一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对当地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大合坪乡马安潭村杨氏佛坛为例,可以透视佛教传入后这一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2.
佛学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中国僧人的改造,产生了“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环境哲学,但有丰富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阐述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生命与环境统一的思想;“中道缘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环境伦理思想;追求“净佛国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于环境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惠 《安顺学院学报》2012,(1):24-26,82
文章从陈寅恪先生的《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入手,引出对儒佛伦理观的冲突分析。作者通过对儒佛思想的不断融合,不断中国化的探讨,概括出儒佛思想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重视人生问题、明晰善恶观念、凸显孝道思想、调和政治伦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经>研究领域,对<道德经>的佛教解读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佛教思想领域,对<道德经>内容和使用方式的探讨虽然不绝如缕,但也始终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对<道德经>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出分析.为尝试弥补这一缺失,谨以隋代吉藏<三论玄义>和明代憨山<憨山道德经解>为主要参考资料,按照佛教分析理论的传统架构,从见地、修持、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对<道德经>与佛教思想的异同做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任何宗教都无法超越尘世,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其必须求证和超度的涅槃。其彰显的伦理道德、慈善与平等等价值观,以及现实中对主流文明的普遍适应性,是其生存的基础与根本。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1939年的南岳佛道抗战很好地演绎了这些特性,而这些特性依然是我们现阶段需要遵循的基点,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儒士群体中,朱熹无疑是最具有佛教知识的一位。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佛教基本概念和命题、佛教内容和特征、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关系等等。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也存在误读之处,值得当今学佛、研佛认真体会,以建立健康且科学的佛教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7.
西游故事在演化过程中,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甚至作品的某些内容是违背佛教的.从这层意义讲,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traces parallels betwee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some key Buddhist doctrines. The argument is that action research's methodological focus on values, collaboration, dialectics, change and creativity is reinforced and clarified by the Buddhist emphasis on practices such as meditation and on the doctrines of ‘metta’, ‘harmonious speech’, ‘kamma’ and the impermanence of all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self. Finally, the issue of validity in social inquiry is addressed: Buddhist ‘enlightenment’ is grounded in a rationally argued model of human capacity for self-transcendence, whereas action research's model of ‘emancipation’ is necessarily a ‘contested’ concept and thus dependent on political optimism.  相似文献   

19.
就哈贝马斯die Diskursethik的汉译取向而言,对话伦理学的译名可能更为贴切,原因在于,一是它能把以沟通为目的和无任何行动担负的讨论意味更好地凸显出来;二是它可将哈贝马斯的伦理学与诸多传统伦理形态在理论旨归和视域上的殊异加以显明;三是它能与哲学传统相对接和与我们当下的生存境遇相辉映.就其理论定位而言,可以从哲学改造的角度、基本问题、学理形态看,它可标识为严格的道德哲学和广义的对话哲学.至于die Diskursethik的基本旨趣,可用超越"是"与"应当"之紧张和彰显规范的"似真性"来加以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