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对历史文献干旱记载的整理与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明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明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干旱灾害等级以中度旱灾和轻度旱灾为主,大旱灾与特大旱灾数量较少。旱灾频次的年际变化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时段,呈增长趋势。季节变化以夏旱最多,跨季干旱以春夏连旱最多,周期特征以42年主周期最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北部和西部各州县旱灾发生较多,南部和东部各州县旱灾发生较少。旱灾发生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社会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移民垦荒、政治腐败等。  相似文献   

2.
1920年华北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河南省是此次旱灾灾区之一。这场旱灾在河南受灾范围广大、灾情复杂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旱灾的发生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恶化的生态环境、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动荡的国内政局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灾荒发生后,上至中央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及国际力量都对灾区采取了赈灾活动。  相似文献   

3.
地震会引起山崩、地裂等,阻塞河道、泉水或改变水流方向,造成洛水暂时性地断流、阻塞等;旱灾特别是重大旱灾,会造成洛水流量短时间内大幅度地减少,甚至干涸;但是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是短期性的、有限的,地震、旱灾过后,洛水依然安流。大地震、大旱灾会造成溃坝、缺水等严重问题,最终极大地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我们要重视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从历史时期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汾河中游地区明代旱灾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时期的旱灾等级、成因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明代汾河中游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每2.94年就有一次,说明本流域在明代旱灾比较严重,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占到了30.8%,而中度以上旱灾也占到64.8%,超过了旱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明代早期的旱灾数量很少,中、晚期数量较多,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旱灾频次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在小冰期气候干冷,降水偏少,旱灾频发;而人为因素又是旱灾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5.
1936—1937年在四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虽然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七十年,但是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当时灾情。本文从旱灾持续时间长,灾区面积广;受灾人数多;受灾程度重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这次旱灾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寒假已经到来,目前正是学生易于流动的季节。根据我省过去两年的统计,高中学生的流动率为5.5%,初中为6.6%,小学也有2.5%,比例较全国各省为大。加上去年农村旱灾减产,流动程度可能更超过往年。如不及时注意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不但影响国家教育事业计划的完成,浪费了国家的人力和资财,且将使学校工作不能正常地进行,而对流动学生的本人来说,也会引起学业的荒废,造成各方面不必要的损失。分析过去学生流动的原因,一则是由于国家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吸收了一部分在学的知识青年;二则是由于农民每当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为了多挣几个工分,不惜让子女中途辍学,参加生产。而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方面对巩固现有学生与组织儿童入学的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角度看,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从内蒙古自治区角度看,1959年自然灾害类型有水雹灾、旱灾、霜冻和病虫害4种,受灾农田占播种面积的17%,粮食单产为70公斤,属于丰收年;1960和1961年自然灾害种类有水雹灾、旱灾、霜冻,其中旱灾最重,总受灾面积分别占该年播种面积的46%和64%。这两年与其后的1962年和1963年,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罕见的连续4年的大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政府和社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工作,灾民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自救措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救灾效果很不理想,饿殍遍地、人民流离失所。本次旱灾救济工作,在防灾方面的教训是能够抗御旱灾的水利设施严重废弃,面对旱灾,广大人民束手无策;同时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民间存储虚空,无力应对连续四年的大灾。在救灾方面的教训是政府忙于战争,无心也无力救灾;交通不善,严重地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开展,土匪横行既加重了灾荒的程度,也限制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刘立 《考试周刊》2013,(93):24-25
甘肃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问题复杂敏感,同时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其中以旱灾最为频繁、严重。公元1928~1930年西北地区发生了史上成灾最重的特大旱灾,甘肃则是此次灾害成灾最重的地区之一。甘肃在此次旱灾中受灾颇重,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尤以回汉矛盾加重灾情最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入夏以来,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等地持续少雨高温,发生严重旱灾。据气象干旱指标统计,全国干旱面积达2400多万公顷。其中重庆四川两省市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有超过100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严重的旱灾中,缺水问题更加严重地凸显出来,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显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1910年,东北亚地区发生了一次十分严重的奇怪病,病人发烧、吐血,来不及治疗便死亡。疫区由西伯利亚很快传遍东三省、直隶、山东。死者累藉,尸无人收。在“人口逃散,郎中躲避”的可怕情况下,我国近代医学奠基人伍连德率2000名志愿者奔赴疫区,终于遏止了这次凶险的疫情。并于1911年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大会”,世界各国代表前来,会期26天,这是中国首次召开的世界医学大会。成果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河西文学史上,十六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中原大乱、战火纷飞,而地处偏远的河西相对稳定,成为士人向往的"乐土",在多年的经营下,渐成文化繁盛之地,文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南北各方的交流日见频繁,在当时北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启动于15、16世纪的世界市场一直同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用白银换丝绸则是中西贸易的长期主题.与此同时,随着棉纺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蚕桑业日益收缩;明中叶至清中叶,在不适合植棉的苏、嘉、湖三府交界处,渐次形成了一个与世界市场遥相呼应的区域性蚕桑丝织经济圈.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成功使以西欧、北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开始重整,并强行在中国开埠通商,导致苏嘉湖蚕桑丝织经济圈在世界市场上的主动地位丧失殆尽.在太平天国战争的严重打击之后,这一经济圈步履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变迁.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大地上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社会事业作为传教士的传教手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兴办。直隶省地处华北平原,京畿重地,是传教士活动频繁的区域,基督教的社会事业在这一地区有着特殊的意义。基督教会积极开办医院、学校、儿童教养所,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辅助政府进行赈灾、战地救济。这些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弥补了政府和民间机构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漏洞与不足,而且为直隶带来新的机构设置、新的慈善理念、新的管理方式。对当时直隶的社会服务体系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改良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直隶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家庭学校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如今已作为一种合法的教育形式传播到很多国家,并仍以强劲的势头不断扩大。它的优势包括:实现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回归了家庭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些优势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在历经多年的各大学独立招生、自主命题、口试笔试相结合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之后,近几年开始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并向国家统一考试方向发展。这是正在进行的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其建立独立的教育评价系统的第一步。从其改革的背景、目的与任务、进展情况与主要结论几个方面对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进行介绍,同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提出建议,希望通过介绍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对我国的高考改革能有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北京共产党小组和中共北京区委为了团结教育唐山工人群众,先后利用京奉铁路唐山职工学校和创办唐山工人图书馆、林西矿工余补习社、唐山矿大同社、铁路工人补习夜校等形式,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唐山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唐山成为北方近代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的分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种气候要素与人体舒适感觉的对比观测与实验研究,提出了舒适度,舒适气候和旅游舒适气候等问题;统计筛选了两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式;利用国家30年整编气候资料进行了大量计算,并从中选取了划分舒适气候的指标;对我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分区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我国夏季,西北地区以及由17~25等值线可包括的自东北—华北—西南的一个狭长地带为舒适气候区;②我国冬季,通过温州、汉中、蒙自一线的575等值线以南为舒适气候区;③我国春秋两季的舒适气候区均为15等值线以南,而秋季舒适气候区的范围远远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