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兴华 《文教资料》2010,(21):58-59
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并从中可以看到唐人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别情感,能通过众多的送别诗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相似文献   

2.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送别诗中涉及到别离的意象很多,文章选择其中"柳"这一意象,试分析其与古代送别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唐诗中又有许多的送别诗。初中语教材中所选《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尽管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同,但由于人物不同,送别的环境不同及友人去的地方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的送别诗,十分重视诗歌意境、意象的创设。他能精心地选择意象,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经过加工、提炼而选入诗中,成为全诗的重要元素;能巧妙地组合意象,把选入诗中的意象,通过承续式、叠加式、剪辑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组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意象系统,以更好地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9.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包含四大类:景、物、人、事。近些年的高考命题在考查意象时以赏析景物为主。一、意象和情感的鉴赏(一)考点精析1.赏析意象⑴意象,指的是出现在诗词中的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意"和"象"的融合,如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11.
正鉴赏诗歌文句,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需要赏析的诗句,往往是诗中的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鉴赏诗歌名句的过程就是诠释其意象、意境、手法、语言的独特之美的过程。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其独特之处,并且进行适度解读。这类考题往往以"请对这首诗某一联(句)进行赏析"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对于这种较为开放的题目,我们可以以"手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想拈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相似文献   

13.
纵观高考试题,唐诗宋词设题较多,鉴于学生对古典诗词题失分较多的情况,本人把在教学中尝试的方法总结如下:一、抓诗眼,词眼1.从题目中抓。例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题目中应抓住"送"即送别,而送别诗中大致有勉励宽慰、缠绵悲苦、依舍难分等情感。具体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还得结合诗词正文中的意象和内容来定。  相似文献   

14.
赠友送别诗     
备考提示赠友送别诗,高考时多从形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设题。答题时我们可以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意象、细节等,运用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离别场景,从而领悟诗中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15.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三方面着手进行诗歌赏析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正在冲击和挑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诗歌,尤其是古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中考和高考中的重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一、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送元二使安西》,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入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陈飞飞 《考试周刊》2013,(22):30-31
<正>意象概念的引入,使得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由初中阶段的宏观体会转变为微观赏析。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表现在诗歌艺术中,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意象就是(物)象与(情)象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可谓众多,其中"楼"意象更以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众多意象中最别致的一个文学意象。人教版高中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楼"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刘长军 《教学随笔》2015,(4):179-180,175
诗歌鉴赏犹如横在高中生面前的大山,难以逾越。本文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诗的国度里碰撞智慧,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及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送别诗指以送别时的场景、别后的想象等为内容,表现诗人对友人(亲人)的依依不舍或对友人(亲人)的劝慰勉励或自伤身世、坦陈心志等的诗歌。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相似文献   

20.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