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戴定华 《现代语文》2009,(11):76-77
沈从文所开创的"湘西世界"受到现代人内心的认可和追慕,他塑造出来的人性是那么朴实纯美,描绘出来的湘西自然环境是那么淡远静穆,他的文字是那么富有独特的韵味。本文从风俗的视角来解读他的"湘西世界",风俗就是生活,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风俗既有健康自然的生活习俗,也就是湘西固有的民俗习惯生活;也包含原始神秘的风俗,而这有着野蛮、不甚开化的一面,沈从文先生用宽容再现的手法来叙述,体现了京派作家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之外用现代文明之眼来审视"天国的人间化"的湘西世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原初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怀恋和对虚构本身的怀恋,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边缘对抗的文化世界。一方面,沈从文通过虚构本身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诗化世界——湘西世界,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在边缘立场中以对抗的姿态把湘西世界纳入现代工业文明之中,展开了对湘西世界在遭遇现代文明之后的必然命运的沉痛反思。这里既有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又有对苗文化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切割后的湘西世界自身的反思。怀恋与对抗、感伤与背叛、柔情与憎恶相交织的复调旋律正是《边城》的文化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3.
论沈从文的“乡下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以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沈从文有着很深的"乡下人"情结,是苗汉血统的出身注定了他"乡下人"的特定身份,而青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又使湘西成为这个"乡下人"写作的沃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的观照,使得沈从文一生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下人"身份.  相似文献   

4.
从鲁迅发源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多是从揭露、评判的角度展现农村的破败、凋敝及愚昧麻木。沈从文则可说是乡土文学的另类。他以平等的姿态,以"乡下人"的身份来描写湘西边地的生活、风俗、人情。以自觉的美学意识和"安顺天命"的文化观点来表达笔下离乡背井的怀恋。不管是对"乡土人"的自然美好人性、雄强生命力的赞颂,还是描写轻贱生命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都展现了一种"梦幻田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湘西为背景,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湘西呈现的落后愚昧,他希望能有所改变,想在改变中寻求湘西未来的命运,但又怕现代文明的输入会导致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的堕落。沈从文是独特的,他既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先进时又能指出其存在带来的弊病。本文试从《萧萧》这部作品来分析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追求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形式,通过对湘西世界的原生态描写,凸现出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和谐生命形式,将人性美与风情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相宽 《考试周刊》2007,(18):74-75
沈从文以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构筑起他的文学大厦,并期图以湘西理想的人生形式与生存状态来抗衡来对抗都市的虚伪、腐朽与堕落。但由于他信仰“真实”的写作原则,又使他痛苦地发现了湘西的缺失与都市的丰富,从而在无奈或无意识中悲哀地颠覆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僧仲殊存世词有七十多首,这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词描写了繁华的凡俗世界与枯寂的僧佛静界的双重诱惑:虽不乏对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及佛教仙道题材和山水的描写,但更突出城市和尘世,描写城市的市井风情、官宦园林遗迹,还率真地描写世俗之人的喜乐爱恋,甚至是艳情。他最喜欢用"画"和"清"两类有代表性的语言,使词既富于色彩又工于白描,构成了词清新绮丽、幽柔婉约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檀香刑》以刑罚为描写对象,在对刽子手极其残忍的行刑方式的展示中,揭示了刽子手、刑罚、看客、人性等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巨笔,详尽地描绘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湘西世界:在湘西世界里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风情美、刻意的意境美,作品中使用了古朴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独到的心理描写,采用了度尾与煞尾兼用的方法。这些无疑将我们引领入沈从文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2.
“砍头”叙事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大量地呈现,他的小说或是《从文自传》中都艺术性或真实性地书写了砍头事件.作者童年的真实经历和作家艺术地创作的文本呈现,使《黄昏》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小城生活中,充斥着砍头故事的游戏情节.沈从文叙写砍头尽量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叙述得淡定、平静,然而这种平静背后愈加显示出生命的悲痛,作品弥漫着沈从文浓郁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和敬仰.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创作与水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的色泽浸润在作品的人物、语言、故事之中。沈从文给水赋予了家园的象征。他力图要通过如水般湘西世界的描写来建造和谐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刘进军 《甘肃教育》2011,(18):71-71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他出生行伍家庭,长于湘西边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不幸和阶级压迫的深重,然而这些描写与揭露又大都是熔铸在民俗描写之中的。他的这些小说。没有浓烈的“火药味”,没有刀光剑影,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情节,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是西方意志主义哲学的先驱,虽然他的"意志"同康德的"自在之物"很相似,但叔本华的"意志"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直观认识的。叔本华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其实叔本华的哲学却与我们的感性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又带有浓厚的唯物主义色彩。叔本华为了证明自己的"意志"可以被认识,他又引用了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意志"的客观化,人类可以通过认识"理念"而认识世界,而在此认识过程中人类又必须的借助"理性"、概念。叔本华的"理性"只是达到"意志"的工具而已。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欲望,由于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由此引出了他的悲观主义态度,他还认为,"理念"是由艺术的表现而在经验生活中被给予的,理念是一种物质,是一种超经验的物质,而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关于具体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则是这种物质的表现方式,而艺术的对象即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叔本华"意志"的分析,来探讨一下他的几种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由于其湘西小说的独特风格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家乡湖南凤凰县,那里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也有着原始的自然美和健全的人性美,所以对湘西这种弥漫着浓郁牧歌情调的边地自然生活的着意渲染,以及对蕴含着和平处世精神的边地自然人生观的深刻揭示,使他走上了弘扬湘西完美人性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这种理念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家园,《边城》中建构的湘西世界就是一个有着绿水青山的世界,里面有一群勤劳朴质的乡亲,有各种各样身份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呈现出多彩多姿的湘西文化特色。《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描写了绿水青山的美景、描绘了湘西淳朴的民风、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宁静安详的生活,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美,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性的洗涤。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及"牧歌式"的文体构筑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边城,在那里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人心向善,正直、朴素,处处体现出人性美。从而使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在湘西这个孕育着楚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他接受着自然环境对生命的洗礼,纯粹地经历着种种人事,固执地将生命放逐,得到了一种生命不断前进的自然力量.他讴歌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生命的美,以此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渴望,但这份美丽因难避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忍以及人物自身悲哀气质的一些情愫,总使人忧愁.美丽而忧愁成为沈从文作品的基调和色彩.沈从文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以自己的审美取向,通过一种简单、充满温爱的自然笔法,形成独特的创作方式:美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