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修改病句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语病。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语病”。如果我们能注意或识破命题者的这一“小花招”,就能慧眼识语病。一、出现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要注意注意因为用了介宾短语,而使句子的主语隐藏起来,这是命题者常设的迷惑点。例句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用了介词结构“从……中”,从而隐藏了主语,使句子成分残缺,应去掉“从”和“中”。注意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带的宾语较长,命题者便故意丢掉宾语中心词,使句子成分残缺。例句针对国际原油价格…  相似文献   

2.
“以”是上古汉语常用的介词。它经常在带有宾语之后组成介宾短语。这种介宾短语(以下称“以宾短语”)既可以用作状语,又可以用作补语。本文讨论《左传》中以宾短语充当这两种句法成份时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在“辨析并修改病句”条目下都规定“成分残缺”为考查内容。具体列举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关联词”,其实由于语法知识的淡化.在病句中。学生往往很难判断介词的缺失。一般来讲,对于只有一个介宾短语或有几个介宾短语但各自独立存在的句子,缺失了介词,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  相似文献   

4.
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和其他词或短语组成的语言单位。介宾短语是现代汉语短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一直以来,语法学界对介宾短语的句法功能争议颇大,集中表现在介宾短语在句子中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上。我们认为介宾短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主语。本文从主语和话题、介宾主语的构成条件、语用价值等方面对介宾主语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学的研究分析和训练应用着眼.重视介绍了“介宾短语”的学术观点差异和分歧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对介词虚化程度的个性特征的具体事实的认识:强调了在坚持把“介宾短语”巳成共识的语法功能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就“介宾短语”能否作谓语、宾语、主语的说法,进行实例列举,帮助学生对照分析.鉴别.提高识别和应用能力:最后着重分析了“介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区分,“动 介 宾”的结构分析及处理差异:“介宾短语”与“偏正短语”的层次区分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与被字句运用比较广泛,因此中学生朋友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句式的用法及特点。“把”用为介词时,给动词介绍一种对象,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有这一介宾短语的句子,我们称它为“把字句”,这时的“把”,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处置;介宾短语中“宾”的部分,就是处置的对象。如: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介宾短语与偏正短语的区别非常明显,二者是不会发生混淆的。但是,当介词后面的部分是“名词 名词”或者是“代词 名词”时,问题就产生了,因为这里的名词或代词都有可能作介词的宾语。如:对我们的意见介宾短语:对/我们的意见偏正短语:对我们的/意见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  相似文献   

8.
一、语法功能推断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如:  相似文献   

9.
“对”、“对于”和“关于”三个介词,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其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动词,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所带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类名词性的短语或谓词性的短语。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四册“汉语知识”部分,有三点瑕疵,现提出来与编者商榷。一、“短语的类型”中举例错误第三册第215页,“短语的类型”中“介宾短语”举了“住在学校”一例,我认为是误例。因为“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和后边的宾语一起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时间、方位、处  相似文献   

11.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经常把含有“动词或动词短语+介宾短语”的句子视为状语后置,各种练习的答案亦基本作此种解释。之所以把它们看作状语后置,是因为我们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不自觉地把介宾短语提到了谓语动词的前面。但实际上,这些句子在翻译时一定要提前吗?提前了就是状语后置吗?对此,笔者进行了详细考察,现一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格式化为“主语+之+动宾短语”,并暗示它主要作主语,其次作宾语。至其结构类型,马氏认为:不加“之”字,它是表对待的主谓短语(其中,“于”+后续成分是谓语+宾语);加“之”以后,则转型为定中短语。马说绝大部分可从。参照马说,我们发现:王力先生等学者的“之于”结构研究进步与倒退并存。进步是:楚永安(1986)和许仰民(2001)完成了对其构素、构序的研究,楚永安(1986)还揭示了它的所有外部功能。倒退是:王力先生等许多学者都以其中的“于”字为介词,并说该结构无“之”时是主谓短语(或是其他异名,但实质一样),加“之”以后仍是主谓短语或转型为定中短语。此说之可商,在于“名词+之+介宾短语”不具备构成短语的基本条件。至于康瑞琮肢解“之于”结构,以由“于”字参与组成的“介宾短语”为全句状语,则是在马说基础上的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介词“向”“往”“朝”带宾情况为经,以介宾短语所修饰或补充的中心语为纬,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差异从语法化角度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诸类短语中,介宾短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短语类型,在学术界,由于对“介宾短语”主体——介词词性的理解不同,有关介词的组合能力以及语法功能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而这种争论直接影响到对介宾短语结构特征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介宾短语必须以认识介词的性质作为切入口,分析介词的组台能力、介宾短语的功能及结构特点。本文拟从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6.
介词使用不当是造成语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正确使用介词。一戒掩盖主语滥用介词,使整个句子的主语变为介宾短语,这样,句子的谓语就失去了应有的陈述对象,造成主语残缺。如: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2.在大量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例1应删去“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在句中本应作“引起……重视”的主语,“对于”与之组成介宾短语只能作状语。例2同理,删去“在”“中”。二戒近义混淆有些介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颇为相近,很容易因区分不…  相似文献   

17.
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的连用情况、“说”的用法进行了语法分类和语法分析,特别是对介词“向”、“为”引进受事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说”这一当时新出现的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口语往往先于书面语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形式动词”不过是带动词性宾语的动词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排斥动宾型宾语;另一分支则是可带动宾(或动补)型宾语的动词,两分支可合称为“后续动词性宾语动词”。把这类动词的宾语解释成动名词,是囿于宾语必须是名词性词语的片面认识。朱德熙称之为“主谓短语”,古汉语中亦有以“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短语。后续动词性宾语动词尤其是后一分支存在较为普遍。把这类动词从及物动词中分离出来进行研究,可以从新的角度分析语法现象,解决语法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字一般常作介词,它具有介词的特点和功能: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在NP”(“NP”为名词性短语),表处所、时间、方位等。它属于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了解并掌握它,对于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一、“在NP”的位置(一)句首 如:①在黑板上他写了几个字。②在公路上汽车来往不断。这两个句子均属于主谓句,表处所的介词结构作句子的状语。“在NP”位于句首,又都居于主语前,有的“在NP”属于句首的句子则是非主谓句。如:①在河边有四只羊。②在远方的天空上出现了四架飞机。…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十期所载《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文化水平》一稿,作者把“敌人发现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一句说成是兼语式,笔者认为这是主调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跟兼语式虽然形式上很相似,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区别的关键是兼语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