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不同凡响,把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力作,是中学生难得的好范本。下面我仅《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做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风景谈》的对照艺术兰州市二十七中白辽玲《风景谈》是1940年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6个月后,写下的一篇“见闻录”式的散文。它是茅盾散文的力作,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白杨礼赞》脸炙人口,蕴意鲜明,感情激越,得力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风景谈》朗朗...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是文学作品单元。它包括散文《白杨礼赞》、《听潮》、《钓胜于鱼》和《诗五首》四课及知识短文《说话看对象》。 本单元的教学应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从感性上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二、学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利用多种感觉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三、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如何达到这三个目的呢?我们可以把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为突破口,从而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教读《白杨礼赞》 ,为了突破“托物抒情”这一教学难点 ,我打破常规 ,将《白杨礼赞》与袁鹰的《白杨》两篇散文对比阅读 ,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或概括出白杨树的寓有象征意义的句子。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后 ,就有学生陆续举手。“《白杨礼赞》中白杨不但象征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中白杨象征扎根边疆 ,献身边疆的知识分子。”“应该说《白杨》中白杨象征在新疆扎根 ,生长 ,为建设新疆作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很好。那么可否这样说 :白杨树既象征北方的农民 ,又象征扎根…  相似文献   

5.
散文要写得“形散神凝”,就得学会“聚焦”。所谓“聚焦”,就是选择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作为’焦点”,用以凝聚散乱的题材。如果我们将所写的题材聚焦于一物,这个物就成了叙事或抒情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向它辐凑过来,这种手法就叫“物脉”。我们学过的散文,如冰心的《一只木屐》、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共选了四篇散文,两篇讲读课文是:《风景谈》和《天山景物记》;两篇自读课文是:《故都的秋》和《时钟》。 对于散文,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知道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说所选取的一切材料都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但是可以这么说,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散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形”并不真的那么“散”,还是显得比较集中的,象脍炙人口的《井冈翠竹》、《白杨礼赞》,作者的视角自始至终很少离开所写事物本身,当然,这也是由于文章题目本身所决定的,这就好象时下流行的“跳跳球”,跳者再怎样用劲甩,但由于球上系了一根松紧绳,“跳跳球”总不离跳者的“脚”这一定点。而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才真正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这一特征。这四篇散文如果单从题目上来看,(“风景谈”、“天山景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具体分析说明了散文《种一片太阳花》以“花”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文章结构严谨缜密、简洁自然的特点;通过神奇的太阳花世界的描绘和礼赞,揭示人生哲理、寄寓生活感受的艺术构思;以此显示文章的诗意和美感。  相似文献   

8.
课文名篇的美学意蕴︵下︶广东\林运来四、茅盾散文的自然美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茅盾散文有《白杨礼赞》和《风景谈》两篇。它们都是对大自然的礼赞,也是对革命人民和革命圣地的礼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美暗示生活。”这里所谓“暗示”是指由于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  相似文献   

9.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是散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三美”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力。那么,如何进行“三美”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线索入手,学习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它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谈。它写作自由:样式,语言,全无定格。从内容上看,散文又是聚焦的。无论怎样散的材料都被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题———即散文的“神”。例如《我儿子一家》,材料散得不得了,二千多字的文章,零零杂杂写了十多个人物,十七八件…  相似文献   

10.
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论茅盾的抒情散文及其艺术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茅盾研究中重小说、轻散文的倾向得到明显的克服。从不同角度研究其散文创作的文章多起来了。特别是四十年代初期写的《白杨礼赞》等抒情散文,研究文章颇多。然而从艺术构思着眼谈论它的个人笔调、艺术特色与时代环境以及作家思想发展之关系的文章则不多见。而这是一个颇要紧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托物言志”的散文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致力挖掘“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多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以“物”为线索,通过描述与“物”有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以写“树”的散文来看,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属于前一种写法;刘耀仑的《白果树湾的回忆》(载《少年世界》91年2期)属于第二种写法。《白杨礼赞》众所周知,对前一种写法的论述也多;本文主要刘耀仑的以《白果湾的回忆》为例谈谈第二种写法。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说:“情感乃是散文的生命。”《白杨礼赞》是一篇色彩浓郁的抒情散文,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入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一、解题披文 感受情感 《白杨礼赞》这一课题,洋溢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它统领全文,又意味深长,紧扣课题,可引发学生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对普遍的白杨树怀有崇敬和赞美之情? 2、白杨树有哪些不平凡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15.
《白杨礼赞》是一篇清新峻拔、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是“五四”以来新文学散文园圃中一枝出类拔萃的嘉卉奇葩,也是我们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一直在中学生中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16.
写景散文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朱自清的《春》;咏物散文是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中,借助联想表达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风景谈》是写于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它与《白杨礼赞》写于同一时代,反映的也是同一主题,但它比《白杨礼赞》难懂。它描绘的几个风景片断似乎毫无关连,不仅是学生,就是教师自己,初读时也不易一下子品出佳处。仿佛食用橄榄,须得细细体味,才能看出;全篇从风景的角度下笔,充满了抒情的音调,又蕴含着哲理,它告诉了我们“革命”这两个字伟大而深刻的涵义。那么,这样的课文该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在既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读出兴味,又能学到写景和议论相结合,不仅写自然之景也把人的活动场面当作风景的主要部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语第八册《采蒲台的苇》是一篇优秀的记事散文。文章取材自由广泛,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中心思想却显得鲜明、集中。为什么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呢?这是因为作者依据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周密构思,形成了十分严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璧玉晶莹《白杨礼赞》算得上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散文一开始,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为什么要赞美它?这就造成了近乎悬念的效果。但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抛开读者的好奇,从容地写起了大西北黄土高原。通过“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群山“宛如并肩”,从疾驶的汽车里向外望去,整个大草原好似“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等描写,着意突出了“雄壮”、“伟大”的内涵,令人联想到:在这样环境  相似文献   

20.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高远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而且意脉贯通首尾关合,浑然一体,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