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角度,对古今中外关于喜剧本义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论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喜剧本义的五个要点,并将喜剧本义的内涵概括为: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是通过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真与假等不谐调状态,产生笑或乐感,从而否定丑、肯定美的审美形式.  相似文献   

2.
喜剧笑作为对于喜剧情境的一种审美心理反应即喜剧感,有其内部结构;喜剧笑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心理—情感成分:自我肯定的优越感、纯粹的生命感、清醒的理智感、强烈的道德感、包容万方的旷达心理.  相似文献   

3.
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没有笑便没有喜剧。郑廷玉《看钱奴》一剧通过运用巧妙的剧情设置、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独具意味的人物宾白以及夸张、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凸显了此剧"笑"的艺术。从笑声中受众体会到中国古典喜剧中笑的严肃性和警醒性,彰显了中国古典喜剧寓教于笑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读现代讽刺小说,无论是鲁迅张天翼式的,还是老舍钱钟书式的,人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喜剧性的笑,但是却未必能了解这两种讽刺小说的喜剧性在构成因素、构成方式方面,在"质地"品格"方面的重要差别.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美学问题.人们一般把引起笑的审美因素笼统地称为喜剧性,严格地讲,这种喜剧性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在的喜剧性和外在的喜剧性.所谓内在的喜剧性,是指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内部的喜剧性,它来自描写对象本身;所谓外在的喜剧性,是指作家从喜剧方面看生活的主观心态,和由这种心态决定的作家在作品的语句、形式方面对人物和生活所做的喜剧性的"技术"处理,即运用形式、技巧"加工"出来的喜剧性.鲁迅张天翼的讽刺小说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喜剧性,而老舍钱钟书的讽刺小说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5.
从创作主体、审美客体及接受主体等几方面入手,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喜剧性笑的产生与喜剧的创造善于运用逻辑智慧、变易语言要素或巧用艺术与修辞技巧有关,同时,审美客体应呈现某种反常和不协调状态,接受主体也应在具备一定的化背景及个人素质的条件下对喜剧客体产生意外、惊奇或优越等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6.
阿凡提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阿凡提笑话短小风趣 ,引人发笑。然而这种笑不是生理上的无内容的笑 ,无缘无故的笑 ,它是智慧的笑、深邃的笑、胜利者的笑、审美意义的笑。喜剧性是其笑的奥秘 ,由于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等。即通过笑话来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 ,从而成为战斗的武器、教育的课本  相似文献   

7.
西方喜剧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喜剧致笑机制的心理学阐释.二是喜剧作为一种艺术体裁在艺理论上总结。在西方美学史上,柏拉图最早从心理学角度对喜剧致笑机制作了探讨,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喜剧的美学理论,而他们的喜剧美学思想源于当时喜剧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而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康德开始,才真正有了对喜剧与自由之间审美联系的揭示和把握.康德把笑看作一种纯形式表象的自由游戏,归纳出"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笑之心理模式、故作天真的"伪装术",以及评判幽默风格的"理性原则".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席勒从美育出发揭示出喜剧与人性自由的内在联系以及喜剧为精神提供自由的独特方式和途径;他明确肯定喜剧维护心灵自由、完善人性的作用优于悲剧,并提出了相应的创作主张,拨正了西方美学尊崇悲剧而轻视喜剧的传统偏见,从而启示我们,人性与自由的交融构成了喜剧美的内质.如果说康德美学主要在"形式表象"的层面上揭示出喜剧与自由的审美联系,那么席勒美学则将这种审美联系掘进到"人性自由"的层面;康德多关注笑促进肉体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席勒更看重喜剧修复心灵、完善人性,"把自由完全归还给人"的审美功能;而相比之下,席勒对喜剧与人性自由的理解和把握,较之康德更接近于喜剧的精神本体.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寻欢作乐"是人类创造节庆、建设多种娱乐场所单一而明确的动机,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正是对这样一种动机的概括和观照。喜剧性的笑的基础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某种对应的不协调的激活,它与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有联系。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以大学校园笑话为摹本,根据喜剧形态将其分类,可以分析出笑话的喜剧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寻欢作乐"是人类创造节庆、建设多种娱乐场所单一而明确的动机,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正是对这样一种动机的概括和观照。喜剧性的笑的基础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某种对应的不协调的激活,它与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有联系。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以大学校园笑话为摹本,根据喜剧形态将其分类,可以分析出笑话的喜剧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3.
民间机智人物故事属于喜剧范畴,以其机智、风趣、诙谐、幽默,激起人们爽朗的笑声。笑,作为对喜剧的审美评价,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审美心理活动。达尔文曾对此作过这样的说明:“大概笑声最普通的原因,就是某种不合适的或者不可解释的事物。而  相似文献   

14.
在近十年来的有关夏洛克形象的研究中,有一种主要的观点,从民族、宗教角度出发,认为夏洛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本文从结构主义批评的角度对剧本和人物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兼有讽刺和抒情特征的喜剧,夏洛克是讽刺性喜剧部分的主人公,是一个性格贪婪、性情残暴的犹太商人。他的美学性格始终是喜剧性的。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笑乃七情之首,能化雍滞,通气血,有益智健脾之效。常笑之,延年也。”在当代这个开放改革,充满笑声的年代里,“笑”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益智延年了。不管是从社会学、生命学、教学学,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笑”都有不可忽视,甚至不可估量的功用和价值,可是,由于受极左思潮和其它原因的干扰影响,中华民族审美品格中的喜剧意识和喜剧审美力已严重地遭到削弱和摧残。对“笑”的认识,于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知其然而不太知其所以然。尽管近年我国喜剧美学的研究和喜剧艺术的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契艺审美形态论的基础是他的总体性哲学观。在卢卡契艺审美形态的论述中,总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思维、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三个方面。对艺形式的思考,是卢卡契艺审美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形式”成为他确立艺审美形态的一个思想范畴。卢卡契从心理学领域汲取思想资料,探索艺审美反映的心理机制,对建构艺审美形态思想体系,开辟了一条具有创建性的理论途径,延伸了他“拟人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元代包公戏中使用了大量的插科打诨,使包公戏剧中的悲剧呈现喜剧化特色。其中有受害者的插科打诨、包公的插科打诨和其他人物的插科打诨。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使剧本呈现“含泪的笑”的风格。这是由观众和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儒家的审美传统决定的,与观众和创作者的道德评价和情感趋向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提起悲剧或喜剧,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著名命题:“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①显然,鲁迅这一论述是从审美形态而不是从文学样式的角度对悲、喜剧下的论断。藉此标准,审视中学语文教材,诸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竞选州长》、《范进中举》等名篇均可类归于喜剧作品之列。由于这些文章都分见于高初中各册课本,因此,我们往往选择的是单篇教学。而作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喜剧却自有它共同的审美价值,故本文即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审丑的角度,以上述…  相似文献   

19.
属于审美范畴的悲喜剧不是一般的有悲有喜,有愉悦有烦恼的“正剧”,其本质是以悲剧、喜剧因素的高度融合,以含泪的笑来塑造悲喜剧人物形象,已从一种戏剧类型升华为一种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喜剧思想史上 ,客观论是一种侧重从社会学角度阐释喜剧问题的理论思潮。它不仅强调了喜剧中的理性认知因素 ,而且将其纳入一个坚固有力的社会功能系统。在唯有抗争才能赢得民族生存的特殊的历史年代中 ,客观论赋予了中国现代喜剧参与社会重大变革实践的新机遇。对于喜剧社会性和战斗性的高度重视 ,使客观论的主流走向讽刺 ,并以这种特殊的喜剧审美形态为中轴营建起自己爱憎分明的喜剧观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成熟和繁盛。在客观论为中国的现代喜剧赢得的历史性殊荣之中 ,既包含了它的成功 ,也隐含着某种危机的成分 ,后者同客观论自身的理论局限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