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什么是古今词义对照教学法古今词义对照教学法,是指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词(或语素)的意义,将该词(或语素)的文言词义和现代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方法。先举特级教师刘大勇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的两个例子: ①“惊涛拍岸”句:“惊”当什么讲呢?“惊”是“震动”的意思。如成语“惊心动魄”,就是震动了心,震动了魄;“惊天动地”,就是震动了天,震动了地。再如我们说“一声惊雷”,“惊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可以与享誉世界的“唐诗宋词”相媲美。有的词义凝练,言简意赅;有的词义通俗,言近旨远;有的诙谐成趣,有的含义隽永,入木三分且发人深省。抛开以上的特点且不谈,仅就目前应试教育形式来看,小小的成语,也能为圆莘莘学子的大学梦助一臂之力。每年高考,仅从试卷表面形式来看,至少有三个小题(6—9分)与成语休戚相关。它们分别是:第①题(字音),第②题(错别字),第③题(成语运用)。况且成语在高  相似文献   

3.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4.
一、单义词多词一义。文言词语中几个单义词具有同一意义,也就是几个单义词的词义相同。这种现象较少,一般名词具有这个特点。“天子、君、皇上、上、陛下”意思都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隆中对》) ②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原君》)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有许多长期为人们习用、结构较固定、言简意赅的词组或短句,叫成语。构成成语的词,主要是实词,但也有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成语,保留有更多的虚词。象“之乎者也”、“何其相似乃尔”、“不宁唯是”,全由文言虚词构成。有的四字成语,三个字是虚词,如:“忘乎所以”、“如此而已”。也有些成语保留了文言的句式特点,如“不亦乐乎”、“唯利是图”、“何去何从”。因此,了解成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是颇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却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副词修饰、限制,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等。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能带宾语,能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也能充当状语或直接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等等。这种文言名词活用的语言现象是文言实词活用中较复杂的一种。文言名词的活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谈谈文言名词活用的辨认。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辨认(一)句中没有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而是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即连用的名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个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例如: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成语是从古代书面语言中,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而被继承下来的,有比较概括的整体意义,有紧密固定的结构。大多数成语都具有文言词语的性质。讲解文育语法,可以充分运用成语的特点,探讨成语和文言语法的内在联系。由成语入人手,学习有关文言语法的规律,是由浅入深,由熟悉的语言材料类及生疏复杂的语法规律的途径之一。既便于记忆,又可以互为印证,收相得益彰之效。现就教学实践中的初步尝试,归纳如下: 一、借助成语阐明古今词义的不同用一组成语举例,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易于为初学者接受,一经指出,即豁然开朗。由于成语具有习用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有些词语,在成语中还保留着古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起  相似文献   

8.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联系名词时,名词与动词之间存在着施受关系,我们称这类动词为“双向动词”。双向动词用于句子中,在多数情况下,它与名词的施受关系是明确的。它们的排列位置常有三种: ①施事名词 双向动词 受事名词(主 动宾)如:学生读书。 ②施事名词 受事名词 双向动词(主 主谓)如:妈妈一句话也没说。 ③受事名词 施事名词 双向动词(主十主谓)如: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 由于施受关系是明确的,上面几种类型的句子语义都是单一的,不会出现歧义。  相似文献   

9.
1.在字词学习中学习“同义”成语对成语意思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来源于对字词的解释,而成语的字词中又包含着大量的古汉语义项,这些义项又有许多与课内字词构成同义的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时,可适当地由课内实词引出成语进行横向迁移,纵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成语与常用实词在中学阶段,我们应该掌握和理解的文言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就有三百多个,这些实词及义项绝大部分都可以折射于成语中,因而,我们在学习实词时,就完全可以由课内实词引出同义成语,借成语来印证其含义。如:①蒙故业,因遗策/陈陈相因。因:沿袭②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  相似文献   

10.
近年的中考,都有考查成语运用的题型。归纳各地试卷的例句,成语误用主要有以下这些类型:1.搭配不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成语与修饰语,或与形容的对象之间的搭配要恰当,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例如:①同志们在宣传员的鼓舞下,一个接一个地争先恐后地奔向堤岸。②桂林的山水美丽如画,真是巧夺天工。例①“争先恐后”与前面的修饰语“一个接一个地”自相矛盾,应将修饰语删去。例②“巧夺天工”形容的对象不能是自然景物,而应是人类的杰作。在成语运用中,要注意前后搭配,不能自相矛盾。2.词义误解。有时对成语的意思现误用。例如:③在南宁市几条繁…  相似文献   

11.
“相”字是古文中词性变化较多的一个词。部编中学语文课本五十五篇文言文中,“相”一共出现七十九次。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用作名词的有二十一处。如: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②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  相似文献   

12.
借助熟悉成语巧记陌生的文言实词词义,并用已识记的文言词义解释陌生成语意思,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例如: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江""河"在文中专指长江、黄河;今天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2.词义缩小。例如: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14.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不少文言成分。就拿我们日常所用的成语来说,古代汉语的词义及语法特点在成语中都有所体现,结合成语,学习古代汉语,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古今词义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即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许多古代单音词的词义到了现代,只成为双音词的一个词素了。如古代“顾”的“回头看”义只保存在现代双音词“回顾”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去古代生活一两年,天天跟古人对话、用文言写作,我肯定能学好。真正回到古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可供你学习文言的对象,那就是"成语",因为成语被称为"活着的文言"。把学习成语与学习文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由此典型例词重温文言词义、词法和句法,又可彻底弄清成语的含义,从而避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言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如何判定一个名词作了动词呢?下面我们从十个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文言虚词“之”常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所以,宾语“之”前的名词就往往用作动词。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中宾语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词义来源上、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常识上。在浩瀚的成语中,学生误用成语的情况严重,主要有:一、望文生义例(1)杨万里的陈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有很强感染力。例(2)长城大酒店的情形则“差强人意”,随意走进8楼一间客房,屋内一股气味不说,掀开被子,赫然露出一条带洞的床单。辨正——①中“如坐春风”不可用发言者身上,它是比喻听者受到良好教育。②中“差强人意”,多指尚能使人满意。句中意思显然是令人十分不满意。二、反用其义例(1)上次帮…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 见实词”,从 词 的 出 现 频 率 上 来 讲 ,“常见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就需要一种能力。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相似文献   

19.
【考点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一是“常见实词” ,主要指教材规定的340个实词 ,这是考查的范围。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 ,单音词和复音词 (联绵词、偏义复词 )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 ,常见的通假字 ,词类活用 (使动、意动、动词用做名词、名词用做形容词、名词用做状语等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也就是说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多义的 ,那么如何依据“语境”选择含义 ,也就是“在文中的含义”了。这是考查学生运用积累的文言…  相似文献   

20.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辨别下面的成语,完成(l)一(2)题, ①再接再厉②袜马厉兵③游刃有余 ④死有余辜⑤心无二用⑥钩心斗角 ⑦疾足先得⑧疾首整卿硕⑨离乡背井 ⑩背道而驰’ (1)上述成语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和②B.③和④ C.⑦和⑧D.⑨和⑩答() (2)上述成语出自中学文言课文里的是: A.①④⑥⑩B.②④⑤⑧⑩ C‘①②⑧⑧⑨D.②③⑥⑧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功一(2)题。 ①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 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的词语是: A.毫不改变因为所以充足 B.至死不变只要就充分 C.永不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