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解决计算机2000年问题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所及 早期的计算机为了节省存储空间,用两位数字表示年份:YY-MM-DD。当跨越2000年时,表示年份就发生问题,如00-05-15,是表示1900年5月15日呢?还是表示2000年5月15日?又如01-10-20:是表示1901年10月20日还是2001年10月20日?在计算机中无法分别。因此当用日期来进行计算机比较、  相似文献   

2.
许玲 《图书馆学研究》1999,(5):F002-F002
什么是计算机2000年问题(又称千年问题)?早期的计算机编程人员为了节省昂贵的磁盘空间和计算机内存,以mm/dd/yy格式存储日期,如"03/04/98"表示1998年3月4日,其中年代省略前两位"19"而仅用后两位数字来表示.这样当时间是21世纪时,许多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无法表示正确的日期.国际标准组织(ISO)早将表示日期的标准确定为1998-7-4(1998年7月4日),但程序设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这一标准,而且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目的设计计算机的系统,从而造成了2000年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以两位10进制数来表示年份的,当进入公元2000年出现年份为“00”时,计算机将无法识别它代表的是“1900”,还是“2000”年。因此,凡是涉及年份的计算都会出错,引发诸如利息、保险、投资、债务、计划、预测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政府机关中凡与日期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控制出现混乱,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2000年问题是指由于目前世界上大量计算机系统采用两位数记录年份,在2000年时年份会出现00的情况,从而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与此相关的许多行业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社会混乱.随着2000年的日益临近,2000年问题的"重灾区"(如民航、银行等)已经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2000年是新旧千年、新旧世纪的交替之年,是开创新局面的关键之年.省文化厅将2000年确定为"图书馆年",要求全省公共图书馆,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大兴勤奋学习之风"的号召,抓住机遇,扩大宣传,迅速发展事业.我们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迎接"图书馆年",要加大工作力度,团结拼搏,善于创新,勇于奉献,圆满完成"图书馆年"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创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7.
纵观目前国内电视综艺,喜剧类综艺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喜剧节目成为多个卫视的"台柱子",电视观众在整个2016年被喜剧类节目"狂轰滥炸".对喜剧快速的开发与无序的挖掘已导致喜剧出现"异化":创作主体异化为"表演机器",审美对象缺少喜剧精神,而审美主体产生欢笑疲劳、被喜剧淹没.这背后的原因是资本渗透入电视综艺,资本逻辑侵蚀了文艺逻辑.喜剧异化问题值得警惕,喜剧类综艺应该作何调整,是中国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架子"杂说     
我一说"架子",人们肯定会知道我一不是讲建筑施工用的"脚手架",二也不是过节迎宾用的"花架子",更不是舞台上演员用的架子鼓的"鼓架子",而讲人的"官架子".  相似文献   

9.
国家档案行业推荐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已于2000年12月6日发布实施,这是我国档案管理改革中的大事.我们知道,归档文件的整理,尤其是"卷"改"件",不光是整理问题,还涉及到档案的编号(编制档号)、排列、排架,甚至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标准的执行,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继续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只要宣传主管部门一强调"把关",一些媒体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紧螺丝",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把关"是否就意味着捆住大家的手脚?是否就意味着扼制了大家的创新追求?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作为?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把关"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即使"把关",也会是盲目的而不是自觉的、被动的而不是能动的。最终,使我们的新闻宣传效果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批评报道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据介绍,新世纪以来,我国已先后发生新闻官司近2000起.开展舆论监督,搞批评报道,记者如何加强自律,防范、减少法律纠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记者除知法、懂法、依法行事外,还要做到"三点",尽可能地避免因舆论监督而引发纠纷.  相似文献   

12.
"二马"鼎立南北 中国顶尖的博物馆,北数故宫博物院,南称上海博物馆.而这两家著名的博物馆,在创建关键时期,都有一位"马姓"人物(分别是马衡院长和马承源馆长)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这鼎立南北的"二马",都是宁波人.  相似文献   

13.
马良  张晨 《青年记者》2008,(15):22-24
最近,青岛80后交警刘君君成了岛城的新闻人物,被称为"青岛最帅的交警",这源于一位网友的热帖.今年4月15日,青岛新闻网网友"happyqiang"发帖称,"延安三路与香港中路路口的交警,动作标准,每天站在那里用智慧和汗水换回了延安三路的畅通."几天时间,就有2000多名网友点击关注,许多人表示身有同感.  相似文献   

14.
文件归档鉴定时常常听到有人说:"万一用得着怎么办?"害怕"万一",反映了人们的各种心态,出自各种愿望与目的.从积极的方面讲,这是一种对文件鉴定工作负责任的慎重态度,它可以避免因为草率而造成文件鉴定方面的失误.这是应当提倡与尊重的.从消极的方面讲,这是一种过于慎重甚至是保守的态度,它会因为害怕"万一"而将许多无保存价值文件归档.此外,还有人认为文件保存的越多保险系数越大,省得某一份文件没保存而影响日后查考受到追究.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的角度讲,佐利克先生的演讲和赵启正先生的点评也是中西学者之间关于"和谐"问题的对话。与已发表过的牟钟鉴和安乐哲教授的对话不同的是,他们"对话"的参照系是中美两国的外交和国际政治背景,这倒是与他们两位的学者和政治家身份相吻合的。他们的政治背景容易使人联系到中美两国20世纪三次重大的原则性关系,先是抗日战争中中美两国的友好互助,中间是长达二十多年两国的相互结怨和隔膜,最后是上海公报所翻开的历史新页,从此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相互理解彼此关切并寻求解决敏感问题的道路,用邓小平的话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关系模式。邓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中国政治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与一定时期内的理想主义思维定势是很不相同的,但具有深厚实用主义传统的美国人又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的一位忘年交师长参与了对上海公报后的中美关系进行历史总结的工作,他告诉我说,突破中美之间的坚冰所贯彻的就是一种在美国人看来叫做"实用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叫做"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认为这也是两国领导人在保持理想主义的终极价值观方面各自做出让步的结果,这就是"求同存异"。照理想主义看,"异"绝对高于"同",因此而无"求同"的必要;而照实用主义看,"同"绝对高于"异",因此必须"求同"以"存异",甚至"异化"而趋同,这样就使相异的事物得以接触、交流、互动,形成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以体现事物存在的活力和价值,中国古人欣赏"君子和而不同"的格言,现在也很能理解"求同存异"的道理,如果再将它们翻译成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我想美国人是会感受到其亲和价值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美国人能将自己的"实用主义"表达成"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并贯彻到美中关系中,中国人也会同样感到其亲和的价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之观中美关系三十五年之历史,可也。单纯  相似文献   

16.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17.
陈尚忠 《今传媒》2007,(1):55-55
新闻贵"新",怎样做才能为了保住新闻的"新",既抢时间又防差错,这是一个不少人看似解决实际并未解决好的问题.近读一篇回忆周恩来总理处理一次新闻事故的文章,从中既看到了在什么情况下因抢时间会产生差错,又明确了怎样做才能既抢时间又防差错.现将其摘要录之于后,以飨未见读者.  相似文献   

18.
2005年3月24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全球百万人签名"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由总部设在美国的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以下简称"史维会")等多家机构发起,截至28日晚9时,"史维会"共收到来自中国、韩国、朝鲜、菲律宾、美国、荷兰等1 00多个国家的近2000万人的签名.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媒体系列谈之七]重建和谐统一的"媒介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邵教授,您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原本是行而上的哲学命题.我们现在面对新闻媒体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有时也不禁会反思"我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